有人说,外企很规范,很适合养老,却不适合刚毕业的学生,因为太规范了,就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了。
作为一个在外企、私企都摸爬滚打过多年的人,我觉得外企的特点并非只是流程规范,它的好处也并非那么简单:工资高、福利好、很宽松、加班少。
其实外企是那样一种存在:当你身在其中时不觉得她好,离开后才发现她的好,她的好处就在于有一种文化在其中。
事先声明一下:我所待过的外企是美资企业,至于日企,我并没有经验,凭我的直觉,只有稻盛和夫、秋山利辉那种令我敬仰的人经营的日本企业,我才会去。
最近看了一本名叫《匠人精神》的书,书虽然很薄,但作者秋山利辉在书中描述的匠人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书中的多处描述,看起来很像国学启蒙书籍《弟子规》。
我用《匠人精神》这本书来解读外企文化,可能是个不错的视角,因为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深深契合,让我每每感觉自己身处于一种从古到今的文化传承、从东方到西方的文化融合之中,文化中的那些鲜活之处,总是在不经意间打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觉得我并非只是一个工程师!
那现在就让我们开启畅游外企之旅吧。
【仪式感带来的敬畏心】
外企有很多种会议,其中有一种叫做“Kick Off Meeting”。这个会议的目的就是:告诉来自不同团队的人,从今天开始,大家要在一个新项目组共同工作了,让大家彼此认识,初步了解对方的行事风格。在这之后,这个团队中的所有人自然就在心理上做了准备,潜意识里都在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我有一个新的开始,我要努力做出成绩,让大家都看到!
如果我们只是在看这种正面的例子,也觉得那是理所应当,没有什么值得讲的。但是,当我们把负面的情况与正面的情况做对比时,就会发现正面的东西原来是这样的好。这里就有一个负面例子:
有的团队,有了重要信息要传递时,上司并不召集大家开会,而只是在办公室里说一句就完了,有的人会因为当时没有出现在办公室而错过重要的信息。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看起来很像闲聊,大部分人很快就会忘记那件重要的事情。因为大家没有看到一个“仪式”,误以为这件事没有那么重要。
从这个负面的例子中,我们看出,团队是需要一种仪式的。
我很欣赏的日本企业家秋山利辉,从他的“秋山木工”出来的人,衣服前面都印着“秋山木工”和每个人的名字,背后都印着“木之道”,这就是一种仪式。每天穿上这身衣服,心里自然生出一种敬畏之心:“我不能给秋山木工丢脸,不能给我自己丢脸”,于是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就像我们开过Kick Off Meeting后,大家都在胸前带上“某某项目组”的标志一样。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衣服上印上自己的公司名和自己的名字,上下班的路上还会随手丢垃圾吗?还会在地铁上抢座位吗?这两条会让读者觉得不舒服,其实我也办过这种错事,也会有歉疚感,但就是无法改正自己。
由此我想到,在外企的氛围下,我们能跟着某些仪式性会议而做到小心谨慎、处处留心,但对于这些仪式之外的事情,就像上文提到的随手丢垃圾,我们又如何解决呢?也许,曾国藩戒烟的故事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曾国藩年轻时有严重的烟瘾,他也经常自责。突然有一天,他彻底戒掉了多年的烟瘾,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为了表示决心,他把自己的名字从“子城”改成“涤生”,还在日记中写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理解,曾国藩就像是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誓言,让大家都知道自己从今天开始变了一个人,这也是通过仪式把自己逼上绝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好例子。
曾国藩的例子虽然有些极端,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看到了“把自己放在阳光下”并开始切换到新任务的认真态度。
【为他人着想的氛围】
召集会议的人,要提前发会议邀请(Meeting Request),一般会提前一天,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也至少要提前一个小时。而且要在会议邀请中,点明会议讨论的重点,需要哪些准备。
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是为了让与会者都提前有所准备:时间准备、心理准备、材料准备。有了这些准备,才能在会议中达到高效率,这在本质上是“为他人着想”,是一种“同理心”,也就是说,如果我是他,我最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会议邀请。
为他人着想的另外一个典型例子:
员工A要给员工A交代任务,他首先要发给B一封详细的邮件,把所有细节都列在邮件里,之后他会找到B,告诉他任务的要点,而绝不是照本宣科式地把邮件念一遍。这种做事方法很贴心,既能做到要点突出,又能做到事无巨细。一般情况下,B得到这些信息之后,就能独立工作了,不需要再问A了。这样的协作方式多愉快!
这在《匠人精神》一书中有对应的例子:
在餐馆里思考要点什么菜色时,如果让店员一直站在旁边等,就是一种不体谅对方的行为。并不是“付钱的就是大爷”,这种行为不仅对店员来说很失礼,也会让周围的人感觉不舒服,遑论谈什么好人品。
所以作者提炼出如下条目:
匠人须知9: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能为他人着想的人。
这可以成为我们规范自己日常行为的参考。
【尊重表达的权利,追求正解】
在敏捷开发过程中,有一个会议叫“敏捷迭代回顾会议”(Sprint Retrospective)。在这个会上,任何人提出看起来很荒谬的看法,都会被鼓励,而不会被上司批评。同时每个人的意见或建议,经过讨论后,都会写入一个列表中,并列入团队的改进计划。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每个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拿到桌面上进行讨论,释放了很多被抑制的情绪。
相反的,如果一个员工提出一个看起来很荒谬的想法,上司或其他员工凭直觉马上就否定了这个想法,很可能就会错过一个好主意。这有一个例子:
银行的员工开头脑风暴会议,要解决业绩下滑的问题。有一个员工提出了一个想法:咱们坚决不让那些嘈杂的客户进入营业厅。
这个想法粗听上去很粗暴、不靠谱儿,如果上司马上否定了他的思路,那他的好想法就不会被表达出来:“咱们可以取消代发老年人工资的低端业务,这样就能让那些高端客户更愿意到咱们这里办理业务,而不需要排长队。那种业务就让隔壁的工行去办吧。”上司很快就采纳了这个好主意。
这也许只是一个故事,姑且听之,从故事中体会出道理才是关键。
秋山利辉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与人建立联结、为人接纳,自己才会不断地壮大。
如果我们能好好利用外企的这种氛围,成长会很快,很可惜,我当年并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
外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对话,叫做“One On One”,也就是上司和员工一对一谈话。在这种谈话中,双方都会坦诚相见,也就是说,把所有的问题、意见、不满都摆在只有两个人的桌面上,进行彻底沟通。前面提到的“为他人着想”的做法,并非是刚加入公司就能学会的,在这个对话中,上司会反复点播和提醒。这一点也是令我受益匪浅的。
正如秋山利辉所说:在“秋山木工”,前辈如果不管后辈的“闲事”,他们就不能被当作师兄。
【“问清楚再干”受到鼓励】
我相信不少人都是“先做着看,不行再改”的思维方式,而外企鼓励的是“先问清楚了再干”。因为实践表明,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开始的时候搞清楚,一旦开始的方向对了,就不会有返工的情况发生。当然,也有一些事情必须“摸着石头过河”,那是因为没有先例。这两种事情需要区别对待。
如果员工没有做到,上司会提醒你一定要“先问清楚了再干”。上司在做事情时,一样会在深思熟虑之后,才把任务交代下去,自然就不会有朝令夕改的现象发生。
《论语》中有个故事说: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评论孔子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这个故事背后投射出的是:如果你对一件事很看重,自然就想把它搞清楚,生怕自己做错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这种氛围下,就很少会有错误发生,事情干得顺利了,自然就有成就感。
【克勤小物受到鼓励】
曾国藩说“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我有一个英国同事,其实是我上司,不过在外企上司的概念没有那么强烈。最令我佩服的是,他把一个新模块的代码写到那种“漂亮”的程度,不亚于“在低矮的森林中矗立起的参天大树”!
由那个新模块的代码引出的bug少之又少,而且代码看起来像一幅画,就像是顾恺之画的《洛神赋》,既精致又传神!
就是这样的优秀代码,他后来又进行过一次较大的修订,原因是加入了新功能。
在这样的同事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我们在写代码时,自然就会精益求精,虽然还达不到他的境界,但已经在路上。
【开阔的视野和轻松的氛围】
一个人如果整天只做一件事,例如闷头写代码、闷头做测试,看起来多励志哇,多具有匠人精神哇,但是他的思路可能还不够开阔,从而也可能不会有持续的好业绩。
为什么这么说?
就像一个低头看手机的人,过于专注在手机上,而意识不到前方已经打开的井盖。
外企有很多“俱乐部”:读书、摄影、围棋、足球、羽毛球、游泳等等。在这些俱乐部中,总有一款适合你,在这里能交到好朋友,能够学到别人的思维方式,有了思维方式的改进,有时会发现:想了很久都找不到方案的问题,换了一种思维方式之后,瞬间就解决了。
【结束语】
我通篇都在讲一个道理:专业技术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需要一个好环境,外企就是这样一种环境。
当然,外企远非我写的那么完美,我所列举的这些好的地方,也会由于大家形成惯性,而逐渐失去其本来的意义。关键在于自己的应对方法。
当我参着月色,站在公司大厅宽大的落地窗前,那排列成一条一字的汽车长龙,连接到天的尽头,仿佛和世界连在了一样。就像互联网一样,它能把我们和世界时时刻刻连在一起,但更重要的是:能把我们连在一起的,是背后那个隐秘的秩序,是做人的方法!
作于2018-5-22
------------------------------
心定时刻: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