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露战争,中国叫“日俄战争”,日本叫俄罗斯为露西亚,故称“日露战争”。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起因是沙俄不断东扩,侵占了清国满洲地区(东北),妄图继续吞并朝鲜半岛,继而把控日本列岛,直抵太平洋。并以原北洋舰队的母港旅顺口建立了“远东舰队”。派康德拉琴科和海军专家马卡罗夫指挥,威慑整个东北亚,目的是建立沙俄梦寐以求的“黄俄罗斯”。
当时的情况大清国弱到不设防,形势危机为了自存,不容日本“退缩”,按日俄的国力对比,日本根本打不起这场战争,沙俄的国力(今天叫GDP)是33亿日元,日本只有3亿日元,完全不对等。从1904年2月8日开始的日俄战争到1905年8月结束,经历“旅顺攻防战”、“辽阳会战”、日俄大海战“三大战役”阶段,最终日本惨胜,沙俄从满洲撤出,以日俄在美国订立《朴茨茅斯条约》结束。
日俄战争的过程异常惨烈,特别是第一阶段的旅顺攻防战,日本通过“陆上进攻”以死伤三万多日军的代价,一举灭掉旅顺口军港的沙俄远东舰队,为后两个阶段“辽阳会战”和“日俄大海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日本在当时国力如此悬殊的状况下“积贫积弱”,不得不应战最后惨胜,殊为不易,开战前的准备工作,针对胜平负的应对几乎都想到了。总结起来值得今天借鉴:
一、避战求和。明治天皇和枢密院院长伊藤博文与资深的大臣们均深知日本国力实在有限,强烈主张避战,与沙俄和谈求其不要无限东扩,以保住日本。为此,伊藤博文亲自以“老躯”远赴彼得堡求见沙皇尼古拉二世表达日本避战求和愿望,未获答复。
二、和平无望。在不得已开战之初,日本陆军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力主与沙俄开战,主张“晚打不如早打”,这样日本还有四成把握,一旦西伯利亚大铁路修通到朝鲜半岛,俄军不断运来,日本再想抵抗就为时已晚。日本镰仓时代曾遭受灭宋后的蒙元侵略,日本国民深知鞑靼人的侵略本性没完没了。
三、寻求联盟。日本银行的创始人高桥是清远赴英吉利国结盟,并在英国借款筹集了八千万英镑用于支撑一旦开战的费用。英国因忙于南非的“英布战争”与日本达成“日英联盟”,不仅贷款给了高桥是清,并答应对沙俄关闭苏伊士运河,后来直接造成沙俄波罗的海舰队绕路搞了“万里大驰援”绕非洲大陆经好望角折腾了一年多时间才到达对马海峡成为“疲惫之师”,被日本联合舰队聚歼。“日英联盟”直接支援了日俄战争第三阶段“日俄大海战”日本的胜利。
四、搞乱俄国。俄国日本驻俄武官明石元二郎得日本陆军省支持,跑到瑞士去找到列宁并成功“策反”列宁回沙俄国内搞革命,搅乱沙俄国内局势,让沙俄罗曼罗夫王朝惊恐不安,无力镇压国内“革命队伍”,为日俄战争第二阶段的“辽阳会战”俄军脆败起了决定性作用。
五、和谈准备。伊藤博文们“主和派”派遣金子坚太郎远赴美国向其哈佛大学同学、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求助,请美国政府出面调停,最后在美国的朴茨茅斯签订日俄战争结束的《朴茨茅斯条约》。
六、选人举荐。儿玉源太郎亲自到舞鹤,请出“赋闲在家”的东乡平八郎出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的判断波罗的海舰队必走对马海峡回海参崴,而在攻克旅顺口后“以逸待劳”拦截聚歼绕了半个地球的罗杰文斯特斯基的波罗的海舰队。日本赢得了第三阶段的胜利。
七、军神出山。为从陆上攻击旅顺口俄军,儿玉源太郎又亲自跑到山口去请他的老搭档、一起在日清战争(甲午战争)中只用两天时间就攻陷旅顺口的乃木希典“出山”,二人再次联手指挥陆军第三军。这一次他们竟用了一年多时间才攻克俄军用五十万桶水泥在北洋舰队老基地基础上加固的旅顺要塞。
八、舆论公开。邀请世界各国的报纸画刊作家新闻记者随军采访报道战况,赢得西洋各国的同情和支持。
九、同仇敌忾。日本国内发起全民支援抵抗沙俄的战争的群众运动,日本国内动员起来,从明治天皇到普通百姓同仇敌忾,上下团结一心。从马六甲到台湾到九州的日本渔民不断以一站一站接力的方式随时传回发现远道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行踪的消息。
十、由于是大清国邀请来抵御沙俄,也赢得了大清国上下的支持。日军进入朝鲜半岛和满洲旅顺犹如进了“主场”。
秋瑾有诗单赞日俄战争日本的“惨胜”:
万里乘风去复来
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
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
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
追溯100多年前的日俄战争,可以看出弱国要抵御强国的入侵,必须要有一群“清醒”人先把一旦开战前后的各种事情考虑安排清楚,可不是单靠实力强大与否或者“激情”就能速战速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