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生期末检测,一道选择题:他接受不了,(养育 培育)他几十年的母亲怎么会得这种病。学生多数是选的“养育”一词,我们整个教研组老师为此还研讨了一番:“培育”可以吗?为什么?
更确切的说,现实生活中父母“养”的成分更多,“育”的方式千差万别,层次深浅不一。一个儿童教育专家说过,家长最应该为孩子做两件事:一个好的陪伴者,一个好的榜样。这样看来“养”是无需赘述的,连母鸡都会。可是“育”,却是真正的艺术了。
说烂了的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极其有道理的。但是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匆匆忙忙。忙于职场打拼,忙于人际应酬,忙于升官发财,忙于昏天酒地……有的是无奈,有的是无聊。绝大部分父母给孩子的“养”凑合而“育”不够,这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
有的是直接当甩手掌柜,把孩子给爷爷奶奶,老人喜欢把孩子窝在家里,迁就和溺爱孩子,自觉不自觉地限制孩子,这样的孩子要么过于安静,要么不会安静,都不会恰当地处理与外界的和谐。视野也变得狭隘,性格也变得胆小或者人来疯。
还有一种就是送到“小餐桌”,经过我和同事多年的教育道行观察,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去小餐桌的孩子很少是正常的孩子,这个不正常除了指学习能力的缺失,还有综合素养没有很好的形成。换句最通俗的话说,吃小餐桌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学习好的孩子(大概率数据)。
再有一种就是自己养的了,但是养而不育。
大多数家长的“育”都是一大堆大道理,把自己认同的用语言灌输给孩子。其实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是有一个自己感受,自己消化,自己顿悟的过程的,他们的敏感程度是成年人无法企及的,不需要你无谓的碎碎念,尤其是孩子的能力还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的认知。我们能做的就是那句时髦的话:默默陪伴,静待花开。
养而不育,是让孩子极其痛苦的成长,无论表面上看着孩子有多风光,多富足,那些满嘴沾着垃圾食品碎末的就是这类家长的孩子。好像是散养,其实你那只是让孩子养成了散漫,松散的陋习。真正的散养就像散文高手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啊。这种因家长无能或者懒惰而所谓的散养,无法给孩子一个有尊严有质量快乐的生命。
养而不育,不如不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