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虽身为“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却仍不时滞困于“语文课如何才能上的更好?”、“书本上的知识如何教更科学合理”等问题。所幸,恰逢“第九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的召开,经我校轩校长的批准及教研室赵春珂主任的贴心安排,我搭上了赴济南学习的“末班车”。
这是我从教后第一次参与全县的外出学习,见到满车的各校骨干名师,不免有些拘谨。但渐渐的,发现大家即使互不相识,仍彼此报以真诚问候的微笑,几个关于学生和班级管理的话题,便很自然的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带队的陈洁主任如一位无微不至的大姐姐,在刚刚启动、摇摇晃晃的车中,仍站立着耐心叮嘱大家要虚心听课、学有所得。而徐艳兵主任也没有往日巡查时的“冷酷”,反而背着背包,像阳光开朗的学长。是啊,在未来的四天里,这群可爱的老师,正是求知若渴的同窗,说着冠县话的家人。
之后几天的学习充实而紧张。名师讲课,有振聋发聩之感;名家讲学,有高屋建瓴之效。众人智语形同一只星辉大手,为我拨开迷雾云翳,见得朗月清风。返回之后,细细思考,心中所感终缓缓凝成“大语文,真教育”这几个字。
大语文,和我于开学时给学生们讲的“处处皆语文”不同,语文之大,其深远广博远超我的想象:
一、格局大。
一堂课是同类几堂课的缩影,文本解读可以触类旁通,各门学科都可以为语文所用,比如配乐朗读有助于渲染情绪,引入视频更好的展现事实、结合绘画表现意象精神等。甚至《黄河颂》也可以地理老师、历史老师和语文老师一起联合授课。
这样的大格局的课,能扩展耳目涉及,观察世态冷暖,以阅历感悟,懂得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而语言,似时光机,即可助我们身入时代体察,又能打通时空顿悟,通过阅读走进人物,从人性角度看文学作品。
二、功力深厚。
孙绍振老师“中学语文教师要有才气、有灵气。”程红兵“语文老师要有浪漫情怀。”只有基本功的日积月累,才会有“大手笔”的从容。
语文老师还需懂心理学常识,语言概括能力强。备课时可以学习王君老师和余映潮老师,根据自身感受创作课堂点睛诗,课上可以让孩子们根据所感创作随堂诗。言为心声,情入脏腑,不吐不快。而程翔老师的课,仿佛眼前是一位演技超高的影帝,单通过声音的演绎,便能击中人心,使人瞬时落泪。他那“用气声读悲伤处,用实声读豁达处。”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能直观的体会作品的情感与精妙的写作技巧。即便课程结束,那饱满的情绪、高尚的思想和博大的情怀仍于心间久久回响。
此外,语文老师还需要丰富生活体验,有机会就去行万里路,看皓月繁星,像阳玉涓老师的研学之旅,在路上,找到自己的本心。
三、课堂以小容大。
古诗文是最适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根据课下注释和老师的引导,最好能当堂背诵。
此外,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还能为快乐的青春腾出空间,去思考、去开拓。学生除了能完成作业,还要能写,能练,能互评。如赵谦翔老师课上出现的“微文创作”,济南二十七中的吟唱、填词,轮读等多元学习形式。
课文分析也应大处着眼,字词小中见大,教师不必满堂灌输,应放手等待孩子们的多样解读,而习题答案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奉为圭臬。
四、文思纵横,于同中求异,从古中见今。
赵谦翔老师的课,从湖心亭看雪的逆境豁达对比当代的“空心病”,并再次对比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以此加深孩子们的理解。黄玉峰老师提出了“人生如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接触更多文化宝库里的东西,分析少一些,重在悟。”这些都要求语文老师,必须是善学善思善悟的,以此才能去引导学生去做到勤学多思。
而真教育,区别于刻意作秀,是认真不苟的去教书育人。正如唐江澎校长指出“作伪是反人类的教育”。我想,教育之真应在于:
一、态度认真。
语文课是基础课程,字词的学习积累不容小视。正如余映潮老师的课堂,展示重点字词、释义,要求当堂记住。济南十七中的老师,于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用诗中的词填空,组成写景或是哲思的美文。王岱老师的课,她耐心追问,细心聆听,仔细观察。唐江澎校长更是厉声强调“语文课不是班会课,不是政治课,只能是语文课!”
认真,还需不急躁,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能有王岱老师的“不说话,沉住气,想一分钟,别着急”宽慰,留给学生自己整合思路的时间。不催促,便不会功利,不会作假侥幸应付。
程红兵老师指出“教育没有神话,是慢工作。”唐江澎校长阐明有效教学的基本方法是:
1、提问:①直接指向教育目标②有思维的过程体现③有获取学生学习状态的功能④指令明晰,传递到位,表达规范。
上课提问应呈现考试的问题形式,以常规教育应对考场挑战,而思维混乱万不可取,应该落地思索如何转变方式,而非跟风高呼转变观念。
2、候答:留下时间思考,并观察学生是否想回答。
3、理答:表达不到位的,引导规范重新作答。
二、致学严谨。
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规范作答的好习惯。如王岱老师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而非凭借印象”,唐江澎校长的“看清要求,理清内容逻辑,规范答题语言”。不妄言,不随便,不掉以轻心,一丝不苟。
三、结构精妙。
老师应精心设计授课内容的结构,不浮夸、流于形式,而是紧扣文本。甚至连最常见的课堂提问,都需要正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效作答。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唐江澎校长面对借班上课的同学,用几组几排几号来替代“谁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不给侥幸留空间,使每个学生都专心听讲。
四、情感真挚。
对学生,一是体察入微,哪些想回答问题,哪些怕回答问题,哪些想到了但是很犹豫要不要举手回答等,这些信息需要老师通过微表情和肢体语言去捕捉。二是情感扶持,以问促思,以思促学。多用“我们”而不是“你们”,也尽量不要针对“你”。研读课文,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验,设身处地去走进人物,理解情感,带着所悟去朗读,同时以老师的精彩演绎来感染孩子们的心。在回答中,应“润物细无声”,实现正确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如王岱老师的“你是选择十年后的玛蒂尔德?还是十年前的?要慎重啊,选了就要负责。”
此外,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各位名人老师在课前的鞠躬行礼都很到位。
赵谦翔老师课上幽默“三精牌(精诚、精炼、精彩)”的随堂试写,更是以情动人。孙绍振老先生还特别指出“有了真情,便无实感。”艺术是假定的,是打破常规的,一旦有了真情,便很难绝对的真实呈现,这样便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横截面之深厚,这也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作为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对社会有热爱,即便在离开校园淡忘知识的时候,仍能保留人性中的善良。
五、凝心聚力。
唐江澎校长指出:凝心需要人格,聚力需要智慧。卢红伟校长的衡水信中案例更是让我们感受到正因为有着校长的高瞻远瞩,才能带领一个学校在成长中披荆斩浪、勇往直前。
六、以人为本,自主、真心、乐学。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应该是公民教育而非精英教育。老师应贴心的给思维慢的同学以准备时间,例如唐江澎校长“提问一排同学,只为很自然的提问那个内心胆怯、不敢表达的同学”。再如衡水信中,放手让学生组织,老师在旁准备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完全由学生分部门组织晚会,甚至与校长协商一个“秘密任务”——以自己的方式请班主任上台,可以拉上来,也可以抬上来。
刘建宇老师针砭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重管轻教”。他指出:“文化,以文化人。好学生是评价出来的。”孙鸿飞老师则鼓励同学们“以自己的速度读诗,用手势去感知,把诗读出画面感。带入文本,我们是黄河的儿女,你们会不会怕?”并在课程结尾时,全体配乐朗诵,读后即写,酣畅淋漓!而卢红伟校长在入学典礼上,设计同学们放飞写着新学期心愿的纸飞机,用礼炮发射心愿条,虽然不一定拿到自己的心愿,但是手握其他班级同学的心愿,能让学生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什么是集体,什么是“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七、课程革新。
程红兵老师说:“过去是通过教科书看世界,现在是通过世界看教科书。”刘建宇则指出“以情孕情,以爱育爱,以展促趣,以评成学,以学定教,以思促智,以习惯养成为实践智慧,以学科精神为培养之本。”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八、真知灼见,看清前路。
唐校长说:“博闻强记的人学习能力特别强,是因为有学习方法。借助理论的解构来回答问题,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定义方式: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找最大的区别,先迥异,再微殊。
教育分为三种:努力找工作;给别人工作;定义职业的人。而我们,不要只能教育出第一种。
记笔记是好习惯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实现五业贯通:学业-专业-职业-事业-志业。”
虽然培训已经过去近一周的时间,但是名人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仍像一块镇纸压在心头,不是沉重,而是镇定。短短几天,却能褪去很多青涩慌张,心中更明晰更辽阔了,也更晓得在终身学习的新时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借名家之言思,镇心智之繁芜。从此,闲散之风难吹动,伏案书写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