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
父母、老师和其他权威,尤其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活出本我,活出野性,因为本我和野性,才是生命,而超我永远不会是生命。
“活出野性”这四个字,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
检索我们的成长轨迹和记忆,好像从没有人这样对我们说过:你可以只是你自己,而不必带有任何人的影子,也不必受限于任何人,你可以拥有野性的灵魂。我幻想着曾有人给我这样的鼓励:你可以成为你自己,去跳出条条框框。成年之后,看到那些勇敢自由追逐梦想的人,感受到他们身上流动的生命力,有的时候有的不仅仅是羡慕,也有油然而生自卑之情。
学习心理学,最初就是期望弥补自己内在的小缺陷,想要为每一次“纠结”、“困惑”、“难堪”、“执念”找寻答案。也想给自己一个解脱,为那些每一个曾经感到惋惜的阶段。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要避免重蹈覆辙,寻找正确的育儿方式。
温尼科特最知名的术语,应该是“ 足够好的妈妈 ” ,英文是Good enough mother ,意思是,妈妈不能是差劲的匮乏性的妈妈,也不必是完美妈妈,刚刚好就可以了。国内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把它翻译为“ 60分妈妈 ” ,这个翻译恰到好处的阐明了这个概念。
孩子成长,需要有他的空间,而他的空间,就恰恰需要通过这40分来伸展。
足够好的妈妈:对立面是“匮乏的坏妈妈”,以及“完美妈妈”。可能有人会惊讶,为什么完美妈妈和坏妈妈一样,都被放到了对立面呢。因为,“完美妈妈”常常忘记了,重要的是陪伴成长,而不是绑架成长。
武志红公众号里关于教育的一篇文章,抛开全篇,有一段特别打动我:
家长的眼光要放长远,格局要大,毕竟,一个人的幸福,是童年的种子决定的。每个阶段为了长得快,化肥施得太多,会出问题的。
我们如何能成为有活力,有生命力的人,如何通过教育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个体,拥有完整的社会关系和人格,找到自己的价值,为人父母的如何避免走入误区,不小心给孩子带上成长的枷锁,我想有必要首先学会放下自己的焦虑,给教育适当做做减法。
其实这不难理解,从小就被迫上着各种补习班的孩子,一旦习惯了约束,容易丧失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能力。时间表是父母定的,作业是父母检查的,课外时间是完全被填满的。一旦外界的捆绑消失,成长轨迹将失去控制,也有可能会彻底失控。我身边也曾经看到,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离开了父母,却天天躲在宿舍打游戏、浑浑噩噩不知上进的,也有一离开父母就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的人。
孩子是需要高质量的养育环境的,但是以身作则和鼓励,较之于约束和管教,更能滋养出生命的活力。
电影《通勤营救》里有一个小细节,读中学的孩子有每周读书并且写读后感的作业。可能因为枯燥、可能因为其他活动(比如电脑游戏)的诱惑力太大,所以常常无法坚持。于是父亲就和孩子约定一起阅读。你读什么,我也读什么,在上班的通勤列车上,读你在读的书。父亲并没有监督着你,查看你每一次的作业,只是偶尔早餐时或者出门前随意的关于书内容的交流。但整整4年,父子二人把每一本书都坚持读下来了。
如果是典型的虎妈式教育,首先,必定禁除干扰读书的一切活动;其次,严密监视,时刻督促。后果,可能是一时的顺从,也可能是永久的逆反。
孩子是一面镜子,是父母家庭的投影。好的坏的,他都会折射出来,你是什么样的,他也会是什么样的。为人父母,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进步,然后引导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被别人的意志所奴役的,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人是为了活出他自己的使命,活出他自己的热情和创造力。
今日得到:
抱持性环境:当你做好时,认可你;当你受挫时,支持你。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咨询师对来访者,领导对下属,都可以去提供抱持性环境。
“抱持性环境”和“足够好的妈妈”,都是英国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提出的,他建议该这样养育孩子: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