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笑容只留给那些日子,单纯而简单的美好,除了自己能偶尔回顾,继而感动,仅此而已。
初中的日子包含在我轻快的青春期里,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终究留下了一些爱好,譬如足球。这一项“世界第一”运动,给那时的我增添了一些激情和快乐。犹记得班上有一个女生喜欢和我们男生一起踢足球,具体来说是当守门员,不知道她当时的心理如何,只知道她和我们很多男生一样,风雨无阻,热爱着足球,热爱着青春的欢声笑语。前几个月还联系上了,只知道她结婚了,有两个孩子,生活的应该还可以吧。
十几岁的时光感觉总也过不完,这不,一下子就升入了高中。当年进入县里最好的中学还是以定向生名义进的,那年暑假过的倒是有些焦虑了,幸好结果还算可以。在我们村里,如果不读个重点高中,周边的人大抵猜测你只能读个普通高中,然后毕业打工去了,家庭好一点的,还可以继续深造,也就是说读个大专,然后毕业打工去了。“打工”对于农村人来说是命运的大多数,如果想改变命运,就看看服不服“命运”的安排。如果承认自己怂了,接受自己不如别人的现实,不如城里人的现实,恐怕就很难在突破自己了,最后也只好跟着亲戚朋友去打工了。农村里读完高中再去打工的地位还不如读完小学就打工的,毕竟自古就有“书呆子”一说。倘若读书改变了一个农村家庭的命运,又另外是一番言论的,当然有赞美的、嫉妒的。
记得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天,有姑姑和表弟陪着,当时还去了吃了肯德基。肯德基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是洋快餐,就是奢侈品。平常村里见不到,在城里见到也舍不得花几十块钱吃一顿。我似乎也不太清楚为什么那一天的记忆到现在还停留在我的脑海里,那么清晰又独立。
高中的生活在军训中拉开帷幕,一二一的正步走出了前所未有的气势。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都是新的,好奇心占据了我的生活。记得有一次,教官让我们手拉手整理队伍,我旁边刚好有个女孩,正准备小心翼翼的伸出手去牵,没想到对方迅速地掏出一块手帕,让我牵着另一头,没想到尴尬的反而是我,那个年纪轻轻的我。那时的我们,幼稚且单纯且美好。
高中生活不便拿太多语言描述,因为在做作业和考试这几件事上,全中国的学生过得都差不多吧。初中班级里优等生,来到这里一下子变成中等生,而且还有下滑的趋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班级六十来个人考了四十多名,还记得那时在工地上的父亲,气的叫我别读了。我能理解他们,毕竟费尽全力供你读书,你不争气当然责任在于自己了。在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成绩迅速来到了三十名整,数学还有一面试题竟然忘记做了。这也给我后来继续向好的信心。人们对正向反馈的需求太大了。
当年自己还在校外租房学习,一个月租金80元,一个星期伙食费50元,总计280元。当年餐馆服务员一个月工资也就500元左右,农村里收入就更少了,所以农村家庭供一个娃娃读高中,的确在财力上增添了不少负担。身边有好的榜样,也有反面教材。现在想想,“要成才自成才”这句话对多么的契合我们那时候不同人的命运。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的秘诀有时真的在于坚持,而这坚持的背后一定是不甘堕落,相信自己,不屈服于命运。
高二那年参加了200米比赛,高三那年踢足球骨折,这难道不是青春吗?高中生涯不紧不慢的溜走了,那一年我落榜了。所谓落榜就是本科没有考上,只能上个大专了。于是“要不要复读”就摆在我的面前。我填了志愿,又删除了志愿。在父母的支持下,我选择了复读,复读。期间母亲放弃工作来全职照顾我,当然还是租了房子的。犹记得冬天凌晨三点钟起床后,用冷水洗洗脸看书的我;犹记得听着夜间广播迷迷糊糊睡着的我,那都是我。没有退路,没有退路.......幸好幸好,数着时间过日子的时代终于结束了,我被一所本科院校录取了,完成了既定目标。
青春时光的河流里,怎么能缺少爱情呢?但是那是爱情吗?时间滴答滴答的在心里敲打着,我的年满十八岁也应该有那些感受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