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王學藝
近日,笔者发表一篇题为《摄影五项基本原则》的文章,网友“我心飞翔”看后留言,说她非常喜欢文章里一张“谢幕与绽放”的照片。夕阳西下,一幢高楼直刺苍穹,顶覆一朵偌大绽放的牡丹造型,周围利剑般四根柱子若护花使者,落日映衬交织,华彩余晖映红了古都建筑群的天空,其余建筑如众星捧月若隐若现,仿佛海市蜃楼。
“我心飞翔”说,天地间那是灵魂的壮举与重生,你在用心凝固那一刹那。我回复她那一刻只不过与美有所共鸣罢了。也许这张照片触动了她内心深处某根沧桑岁月之琴弦,或许是她自身审美的积淀与勃发,还许是她对飘然时光的蹉叹。
随后,她突然传来一段让我青眼有加的话:“图文之美应该是相辅相成才最佳,文字好的人大多是精神丰富之人,只有技术没有灵魂的作品是匠气太多而难以成大师,充满灵魂的作品即使存在技术缺陷,也一样耐人寻味儿。”
匠气 、大师。大师、匠气......
反复揣摩着“我心飞翔”的话。突然,让我似悟到了什么:匠气与大师不就是一步之遥嘛?细想又差十万八千里,似远又近,似近又远,清清楚楚又模模糊糊。一个行业有多少人在匠心独运,但能成为大师的又凤毛麟角。就像先生这个称呼,杨绛先生去世时有人说中国从此再没先生。把某类人称为“家”亦如此,只不过“家”比起“先生”略逊一筹。
举目当下的中国大地,还真的不缺家与大师,那些自谓作家、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大师、演讲心理学大师、摄影大师等等遍地开花。被冠称者听得洋洋得意、如沐春风,久之也就真把自己当先生、当家、当大师了。而且还到处宣扬以此贴金提高身价。
在我看来,这些人在某个领域只不过较大众技术高些罢了。其实,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缺了思想与灵气最多称得上匠气使然,看似与大师浑然比肩,实则迥然不同。
接触过一些什么省市以及国家冠名的摄影家,他们的摄影作品登载在什么摄影集或画报上,且特备注何种赛事获得何种奖项,甚至某张作品在国外展出云云。但是在聆听他们对自己作品的解析时,会发现他们根本触及不到作品的灵魂与思想,即使有那么一点儿也是浅尝辄止。有的摄影师甚至连基本的构图布局,技术解析都煞为偏颇,多是拍摄过程的追逐、勤奋与艰辛。不过他们对器材倒是了如指掌,对后期技术应用也炉火纯青。这大概这就是“我心飞翔”所指的只有技术没有灵魂的大师,遗憾的是他们大多陶醉在这样的冠称里沾沾自喜而不能自拔。
结识过两位摄影爱好者,一个拍起片来随性而为,嘻嘻哈哈,坦荡率直,照片后期处理得脱离原色是他固有风格;一个器材与后期玩得出神入化,在圈子里无人比肩。这俩哥是匠心常存,但从不为博得什么家、师之虚名所羁绊,心中坦荡荡、敞亮亮,玩得既嗨味儿无穷,又洒脱无比。
做真实的自己,做实力派的自己,做快乐的自己。
曾看过某摄影奖项人物类获一等奖的作品。一位六十岁左右看起来历尽沧桑、衣衫不整的农村老汉,在背景为法庭的环境交代里脚蹬一双黑色长筒雨靴,伫立在威严的法官面前毫无惧色,人物高大倾斜且撑满了整个画面。这张照片从摄影角度审视是要构图没构图,要光影没光影,要后期更没后期。甚至还存在聚焦模糊问题,可这样的照片居然拔得了头筹!原来文字交代他为拆迁自家房屋的事与开发商打起官司,法庭上他毫无畏惧,孤身对垒,与财大气粗背景的开发商代理律师据理力争,这种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勇气和力量冲击着作者的心灵,也感动了赛事组委会的评委们,首奖最终花落此家。
这是正义与灵魂的交织,它超越摄影的概念,已无关乎摄影了!
君不见朋友圈那满屏的人生哲理、生活感悟的鸡汤经典到极致,感叹如今社会最不缺的就是哲学家和思想家,你让他系统写篇文章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估计立马扫地。
曾看过自由学者王东岳讲道的一段视频。他说:“牛顿为何在力学方面有造诣,而工人在工厂一辈子却做不到。农民为何成不了农业科学家,而成为农业科学家的何以都非农民?家庭主妇做几十年的菜成为不了厨师?在“道”上说是务虚与务实的区别,实则是思想与灵魂的区别,更是匠气与大师之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