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粥的文字,始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而中国人吃粥,好像离不开疾病和穷。
晋惠帝时,发生饥荒,百姓只能以挖草根,观音土为食,许多百姓因此而饿死。晋惠帝闻之,云:“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肉糜即肉粥,也许是关于粥的最有名的广告。
以粥食疗的历史悠久,由汉朝到清代,药和粥早已混杂相通,流传的药粥典籍有近三百种。中国养生,讲究“厚味伤人,淡薄为师”的观念,又讲求清心素淡,于是崇尚粥与素食。
旧时士大夫把吃粥视为修身养性之道,含有哲理的意境和道德情操在内。一众文士,如苏东坡、陆游等皆著有诗文,来称颂粥的味淡远真。
市内也有好粥可吃。
在禾盛盛粥庄,最出名的就是那窝白粥,入口特别的甜滑,有米的香,有米的甜。
在这里吃粥,许多时候都会觉得加完鱼、肉和海鲜的粥比不上什么也不加之前的那碗白粥的感觉。
白粥加上炒面、肠粉还有我最爱的甜薄撑。很多人喜欢咸薄撑,觉得加了葱,又香又脆。我就喜欢甜的,白砂糖加上压碎的炒花生做馅,一咬,白糖馅就会掉满一碗。
母亲很奇怪我对这种白砂糖馅类的点心会这样热爱,她觉得一大早还吃这样甜的,会腻上一天。
我却觉得一大早吃甜的,会记人一天都会觉得开心。因为,甜,可以治愈所有的不快呀!人生本来就很多无奈,多吃点甜,哄哄自己,感觉就很快乐呀。
再说回粥。
以前在新会那边有一间叫淘米粥,还在里面放有蔡澜的照片,做的是毋米粥。
这个粥是看不到大米粒的,粥有一定的黏稠度,有米香和米饭的粘稠感,看上去是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的粥水状,被称为“毋米粥”。
做法是用大火煲米三四个小时,待水米交融之后,再用细渣格隔掉米渣,粥水细腻绵滑。用作打边炉,粥水会将食材本身的鲜锁紧,让食材吃起来始终保持嫩滑的口感。吃到最后,粥底吸收了食材的精华,吃起来非常的美味。
而在幼儿园对面的这间满粥,出名的是味道好,分量很大,招牌是猪板筋粥。
猪板筋就是猪身上的通背肉(又称外脊肉、扁担肉)所连的那层白色筋膜,这里拿来做生滚粥,猪板筋做得又嫩又滑,很受欢迎。
用一个猪杂粥加油条。猪肝、猪腰、猪粉肠还有板筋,满满的肉,大大的一碗粥,配上大油条,一碗粥能两个人分着吃,让人很满足。
蔡澜则大赞潮汕的粥,因为吃潮州粥的不同之处在于送粥的配料。他说:“潮州的酸甜小菜变化多端,酒店的方总替我弄出六七十样来,摆满桌面,看得年轻朋友发出阵阵哗哗声。”
的确,潮汕粥的小菜配料非常多,但在江门,很多店卖的潮汕粥都没有配小菜。吃过一间,配小菜的,但不是随粥上,而是直接放在粥里。
吃的时候,可算是惊喜不断。有时候会咬到小咸菜,脆中带咸;有时候又会吃到马蹄片,薄薄的一片,又脆又甜;有时候里面还有糖蒜瓣和姜片,酸辣带咸。
这样会影响粥的口感吗?感觉一点儿也不会,反倒觉得增添了许多风味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