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微课11月30日上线3小时卖出2万份,白天被朋友圈刷屏看到已经卖了近4万份,这成绩杠杠地。
作为自媒体的成功代表,咪蒙此次涉猎微课,这样的战绩无异于一炮而红,为什么咪蒙能获得如此成功?在我看来,这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
1、借助不同平台的宣传能力
以咪蒙的名气,无论跟哪个平台合作,哪个平台都收益。平台会利用咪蒙自带流量的品牌效应给到最好的宣传资源、最大的宣传力度。
从销售业绩来看,同步分发的两平台小鹅通、喜马拉雅战绩相差较大。
今天再看鹅通,已经有4.6万人订阅,此处的订阅为购买人次。不得不佩服咪蒙的个人影响力。
同步上线的喜马拉雅则数据较差一点,试听播放的2.9万人,上面看不出购买人数,可从非试听人数来看,人次要差不少。为什么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渠道上线,差别却会这么大?
小鹅通与微信的紧密衔接,更多人通过朋友圈、微信群收到这个信息。而这两个地方更是用户密集出现的地方,越多的人传播扩散的范围就随之越大。
用户规模越大,能传播的范围及到达人群就越大。微信的用户规模比喜马拉雅的规模不是大一倍两倍。虽然说微信的用户规模不等同于小鹅通的用户规模,但植根于微信的小鹅通借助于大平台,在传播上确实优于喜马拉雅。再者小鹅通使用轻便,不用另外安装APP 。
2、最大的营销成功来源于金钱利益的驱使
众多分销平台的崛起,说明了让用户获得金钱收益的营销方式更受欢迎。从两个分发的平台来看,小鹅通分销收益30%,喜马拉雅收益10%,这也是同一件东西在小鹅通买得比较好的原因之一。
虽然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购买后还过转发还能获得收益。但笔者所在的好几个群,不少人通过购买转发朋友圈,几个小时不到,获得收益达到上千元,几百元不等。这些人拥有大量社群资源,有些微信号就有四五个,一个号四五千人,在圈里拥有一定话语权。假设这些人传播转化率为2%,那可以得到这个结果:
2%*5000*5=500
可以最终转化500人,那获得的收益就是(以小鹅通收益为例)
500*49.9*30%=7485
在零成本却产生巨大收益的情况下,这些人成了自动传播头拔人,他们传播越广,收益越多;收益越多,越卖力推广。本杰明·富兰克林:“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3、粉丝效应带来热销
咪蒙公众号粉丝千万,由于喜爱咪蒙文章而购买课程的人不在少数。粉丝不但会掏钱买单,还会自发自转发到朋友圈、微信圈,还不忘到处吆喝:我偶像的尖货,你不买么?
有粉丝就有流量,有流量就不怕没人买单。
心理学上有个“晕轮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咪蒙的粉丝由于是文章铁杆粉,,而对咪蒙的其它产品认可成本也是相当低的,可以说是低成本。
4、选题的成功
《咪蒙教你月薪5万》这个话题可以说普适大众,受众比较广。这个话题戳中了绝大多数职场人士的痛点,毕竟大多数的人还是没有达到月薪5万。
如果你觉得月薪离你很远,没有5万,有3万也行啊。用户会臆想:梦想还是会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咪蒙的选题给了普通人希望,不想错过的心理会让用户在下意识中自觉地就买了单。
此次课程的老板组合也极具深意,咪蒙是老板,以老板的眼光及思维现身说法什么样的员工受欢迎。黄小污以自身经历,把自己从3千到5万工资的大跃升来分享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这样的经验无疑是亮眼的。更外加上新晋总裁分离职场加薪经验,这样的加码,三角对阵让课程内容更饱满,更有说明力。
而咪蒙最厉害的是洞察大众心理,立马给你承诺薪水没涨,给你双倍赔偿。
这一招很管用,虽然没有人在三年后,为了50块钱向你索要赔偿,但承诺就如放心丸,让用户看到涨薪的希望,关键是你得学完这课程。
再者,咪蒙课程切入的时间也挑得比较合适。一年快结束新年伊始,这个时间正是大家回看过去,展望未来,大家正蠢蠢欲动,换工作跳槽之际。咪蒙的课程愣给你扔下一包猛药,快喝了它,喝完不灵,过完找我算帐。
看来自媒体大V也深感公众号流量衰减,趁着知识付费这股风,把触角伸到微课分享这块来。 这无疑是明智的。毕竟知识付费市场是一块更大的蛋糕市场,没有先后进场之说,谁的内容更贴合用户需要,用户就喜欢谁,给谁掏腰包。
此次微课是咪蒙团队的试水,看市场的反应,看受众的反馈。课程听完,发现咪蒙课程几个特点:
1、承袭了公众号语言特点,一样的风格调性,让老用户有熟悉感。
2、课程短小精悍,每节课程均在10分钟以上,适合上班族碎片时间学习。
3、每节课程说三点,不多不少,加以事例故事解析,加以生动的解说,让人接受程度高。
4、每一节课程衔接较紧,每一节听完都有“欲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
5、课程内容浅显易懂,贴合现实场景。
不足之处:
1、内容不深,适合新入职场或3年工作经验以下人员;
2、好的课程要反复听,但这课程给人感觉听一遍即可;
这两年是知识付费遍地生花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多的课程内容已经让大众应接不暇。内容越多,用户越有选择困难症,越害怕错过,越焦虑。
只有为这些付费课程交过或多或少的智商税,你才会慢慢地学会选择。而这些知识提供商们,就是削尖了脑袋引起你的注意,谁更懂得用户,谁更贴心,谁性价比更高,用户就会投奔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