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最后一段话很值得我思考,要爱别人,先爱自己,我认为或许我还需要在读一遍某些时候。
下面的句子大多没有结构上的关系,个人喜欢,便摘录下来。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三个错误
-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 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 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 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再也没有比爱情更容易的了,这一看法尽管一再被证实是错误的,但至今还占主导地位。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要认识爱情是一门艺术
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学会一门艺术的必要步骤是什么? 可以简单地把学会一门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
爱情的理论
这里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不少人经常不断地遭受爱情的挫折,却很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
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因此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
有些人拼命地想借性纵欲使自己克服由于孤独而产生的恐惧感,但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因为没有爱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
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人-原子”,这些人原子相互之间没有区别,汇集起来也能毫无摩擦地顺利地发挥作用,他们都服从同一个命令,尽管如此,每个人却都确信他们是在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就象现代化 的大规模生产要求产品规格化,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的规格化,并把这称为“平等”。
要求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
另一方面人们往往把一个坐在椅子上沉思默想、观察和体验自己以及自己同世界关系的人看作是“消极的”,因为他什么也不“干”。实际上这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禅坐是最高的积极性,是灵魂的积极性,只有那些内心自由和独立的人才能做到这点。
不是拥有财物的人是富裕的,而是给予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
害怕受到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是一个贫穷和可怜的人。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
认识秘密的另一条途径是爱情。爱情是积极深入对方的表现
我们永远不可能靠智力来了解人和宇宙的秘密,但可以通过爱情去把握它。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局限性。就像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
男子和女子只有在阴阳两极结合中才能找到内心的统一。
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爱情三要素
1.关心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2.责任心
关心和关怀还包括爱情的另一方面,即责任心。
尊重
如果爱情没有第三个要素:尊重,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
3了解
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父爱与母爱
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 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 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正如同无条件的母 爱一样,有条件的父亲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 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殊的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
认为爱情是一种同所有人相关,而不是只关系到一个人的观点并不意味着不同形式的爱情在爱情的对象方面没有区别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但虽然我们是同等的,事实上也往往不完全“同等”,因为我们是人,所以需要帮助。
但大多数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了解得非常快,而且很快就觉得一览无余了,这恰恰是因为他们只了解了人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内心
性的吸引力虽然在一刹那间会造成两者结合的幻觉,但是如果没有爱情,在这次结合后留下来的只有陌生的感觉,他们之间的距离没有缩小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许很快就会消失
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利己者眼里只有自己,总是按照对自己是否有利的标准来判断一切人和一切事物,他们原则上没有爱的能力。
在道家思想中思考能引起的最高的东西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
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马克思也提出这一原则,这表现在他说:“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却在改造世界。
宗教的最终目的不是正确的信仰,而是正确的行动。
如果爱情是那些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种能力,那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每一个在一个特定社会生活的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这一社会对这个人的性格的影响。
所有这一切无非是表明 这两个人的关系如上了油一样毫无摩擦,但这两个人一辈子都会互不了解,永远 达不到“中心关系”,而是敬如宾客,只是尽力使对方舒适而已。这样的爱情和婚姻概念实际上是强调保护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独感的侵袭。在“爱情”中人 们终于找到了避风港。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 私看作是爱情和信赖
爱情不是性满足的结果,而是性的幸福,甚至掌握所谓的性技巧也是爱情的 结果
这些人在企图赢得一个女子的爱时,往往和蔼可亲,风度翩翩;如果他们成功了,仍然会保持这副样子。但他们同这个女子的关系(实际上同对所有 的人的关系一样)都是表面的,而且不负责任。他们的目的是被人爱,而不是爱 自己。在这种类型的人身上往往可以看到很强的虚荣心和没有完全暴露的远大志 向。如果他们找到“合适”的妻子,他们就信心十足,觉得自己占了全世界的上 风;这时他们对其他人也会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妻子 不再符合他的想像,就会出现冲突和摩擦。如果他妻子不始终如一地欣赏他,如 果她要求有自己的生活,希望得到爱和保护,如果她--在极端的情况下--不 准备原谅他的外遇(或者不流露对此有一种颇为欣赏的兴趣),这时他就会感到 受到很大的伤害和失望。一般来说他还会用“妻子不爱他,自私或者专制”的说 法把他的这种感情简单化。很明显,“慈母”对她的令人着迷的“儿子”的任何 一个小小的疏忽都被看作是缺乏爱情的表现。这些男子一般来说把他们的文雅举 止,和他们愿意使别人高兴的愿望同真正的爱情混淆起来,并因此得出他们受到 不公正对待的结论。他们自以为是伟大的恋人,对妻子的不满抱怨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