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态度是有方向的。所有我们动情绪的地方都是在意的,可以去聊聊看看。你不会对别人家的孩子动情绪,所以试着把自己家孩子当别人家孩子去看看如何对待。
2.强度:多去了解态度强度的差异。
3.深度: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了解孩子对恋爱对象的喜欢程度,如果已经很深了就不要强迫其去分手。
4.向中度:在态度体系及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不容易被发现,不倾诉。
二、态度的形成
1.依从(行为倾向),没有压力的行为卷入
2.认同(情感)形成一致,主动趋同,基于喜欢。
3.内化(认知)
行为(自我卷入)、认同(情感)、内化
不要一开口就用指责的语言破坏关系
三、态度转变
传递者(可信的,意图,关系大于形式,形式大于内容)→沟通信息(差距、畏惧)→目标(接受者,有的人易接受别人的意见,有的人不易,跟信念人格有关)→情境(警告、分心)找一个温馨的地方表白
(一)传递者
1.传递者的威信(高低,相似性,咨询师自信与专业程度)将军的自信是久经沙场练出来的,咨询师的自信是来访者喂养出来的
2.传递者的立场(中国式劝架)你在替谁说话的?你想改变他你得先跟他是一伙的。
3.说服的意图(你有什么目的?)咨询中间发生重要事情时孩子会希望跟咨询师说,因为咨询师没目的。家长会记住孩子的话,然后充满期待。学会去好奇孩子,有时候只是说说而已比如说不想去上学了。你听听就好了。
4.说服者的吸引力(明星代言广告)
(二)沟通信息
1.信息差异(威信高,信息差异较大转变大;威信低,信息适中转变大,睡眠者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忘记是谁说的,转变大)
2.畏惧(畏惧程度与转变效果为倒U形曲线关系)超越爸爸那座山,高压霸权过度只会引起反噬,孩子长大了打爸爸
3.信息倾向性(一般公众;信息单一受环境影响容易被,似睡非睡状态下“洗脑”;文化水平高;双向;哄孩子哄大人;PUA不断地打击否定,最后被控制)
4.信息的提供方式(有事见面说,咨询面谈、视频、音频,绝对不文字)
(三)接受者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征
2.人格因素(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
3.个体的心理倾向(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轻信)
(四)情境
1.预先警告
2.分心(分散对信息注意,减少阻抗,促进转变;)
3.
(一)认知失调论
(二)社会交换论(态度转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得失权衡)
三、态度测量
间接测量(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