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元年(1851)到宣统三年(1911)的60年,是中国人口从锐减到逐渐恢复的时期。这时期的人口统计严重短缺,严重失实。主要原因是动荡的社会局面,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外国侵略者趁火打劫或发动战争,蚕食中国领土,饥荒、瘟疫随之爆发。
中国的疆域在这一时期大为缩小。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沙俄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先后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到1911年,我国实际领土面积仅为1820年的87%~1130万平方公里。政区设置也有了变化。清军收复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后,于1884年新疆治省,原来属于甘肃的迪化州和镇西、哈密、吐鲁番三厅划归该省建制。原属于福建的台湾府升至为省,原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1907年,东三省罢将军,置东三省总督和三省巡抚,正式改为行省。
大规模的战乱和政区变化直接影响到户部《民数册》的人口统计。每年都有缺报的省区,最多时可达十个。报上来的数字也很不可靠。有多报的,比如湖北和四川。1858年湖北上报人数为3057万人,仅比战前少320万,以后每年平均递增约十万,光绪二十四年已达3472万,甚至比1953年人口普查数还多700万。四川采用在若干年内保持一个固定增长额的办法,到1898年时,已高达8470万,平均每年增100万人,照这样算下去,再过15年,四川省的人口就会高达一个亿,但实际呢?四川在1953年人口普查时只有6230万人。也有少报的,比如湖南、河南。湖南账面上每年净增仅几百人。河南,在1880年后年增长固定值为402或403人。 报上来的失实,没报上来的省份又过多,户部《民数册》的民数合计其实也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了。这也就是1874年起,《清实录》不再于年末登载全国人口数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