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干涉你的人去见鬼吧。
1、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哲人和青年讨论什么是自由。青年认为“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
哲人反问:自是就是货币吗?对话中引出了自由非货币,货币可以让人实现一部分自由,但自由非货币。活在人际关系中的人,无论如何逃不出人际这张网。“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寻求他人的认可”。阿德勒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2、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当中
青年认为: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我们才能体会“自己的价值。”这种思想是受赏罚教育的影响,“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这样的教育下,我们很容易陷入了“为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那么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里。
想要改变这种想法,需要了解阿德勒的“课题分离”。
3、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然后,不干涉别人的课题。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人妄加干涉。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马喝水。”父母子母的教育中,也应该是引导式的,而非强迫式的,孩子有孩子的课题,也需要承担自己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4、即使父母也应该放下孩子的课题
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自我。
5、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6、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一个小故事:公园前4世纪的马其顿国王亚力山大大帝,在远片波斯领地吕底亚的时候,神殿供奉着一辆战车。战车是曾经的国王格尔迪奥斯捆在神殿支柱上的。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解开这个绳结的人就会成为亚细亚国王。很多技艺高超的挑战者都没有成功。亚历山大大帝一看绳结如此坚固,于是便取出短剑将其一刀两断。当时他接着说: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
这样盘根错结的绳结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羁绊”已经无法用普通的方法解开了,必须用全新的手段将其切断。
课题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要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伸手即可触及,但不踏入对方的领域。
7、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比如走在父母铺好的道路上。尽管这里也会有各种不满,但只要还在轨道上就不会迷路。如果决定要走自己的路,那就可能会迷路,甚至会面临“迷路的问题”。
选择别人认可的路还是选择得不到认可的自由之路,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意别人的眼光、看别人的脸色生活,这或许能成为一种人生的路标,但却是极不自由的生活方式。“认可欲求”这个词实际上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讨厌”。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来的一种人生谎言。
8、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家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按照这种倾向性去生活,就是按照欲望和冲动去生活,就像石头从斜坡上滚下来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这不是自由,只是沦为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已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自由。
要做好课题分离,别人喜不喜欢我,那是他的课题,而不是我的。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是他的课题。不要因为他不喜欢你,你就去努力做让他认可你的行为,让他喜欢你。这样你就把他的课题变成你的课题了。你也失去了自我。
9、人际关系的王牌,握在自己的手里
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握在自己手里。很多人认为人际关系卡由他人握着,所以求在意“那个人怎么看我,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看我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够课题分离就会发现,卡握在自己手里。
我要改变与某人的关系,首先我改变了。至于我改变之后对对方产生的影响,那是对方的课题,不是我的课题。即不可以,也不能去操纵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