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想想别人在想什么,可以提升心智能力

曾经一直信奉出世哲学,希望自己活得简单一些。以为不问世事、不争不抢就能超凡脱俗、一枝独秀。但经历了这么多社会的拷打,越来越发现万事相对,就像没有美的标准就不知道什么是丑一样。身在尘世间,没有好好经历“入世”,又如何能超脱物外达到“出世”的境界。

万事无所为,更好像是为懒惰的天性找了个可以天天窝在舒适区的高端借口。在人际关系上,一直以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好自己,不用在意别人的想法。其实能力用进废退,切断了各类链接,什么都不想,只能让人际能力退化,最终落个“孤家寡人”的结局。

今天学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心智分级”理论,其核心是说,心智能力是人与人之间拉开认知差距的重要能力,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能思考多少级的别人思考的内容。

以下是心智能力按照意向性划分为的几个层级示意:

第一级:自我认知。婴儿几个月照镜子已经懂得区分镜子里的是自己。会以自己为中心表达(情绪性和直觉性)“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饿了”“我喜欢你”

第二级:对方认知。以自己为主体,推断他人对自己的想法。“我看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认为他喜欢我”

第三级:三方认知。个体推断一个人如何思考另一个人的想法。“我看你知道你不懂我在说什么”“我认为你知道他喜欢你”一般社交生活中,往往涉及到第三层级。

第四级:四方认知。个体推断一个人如何揣测另一个人如何思考第三方的想法。“我猜你也认为他怀疑他”“我认为你在引导A相信B喜欢A”

第五级:五方认知。推断对方以及第三方、第四方、第五方的思维。“我认为你在引导A相信B知道C喜欢D”“我觉得你在暗示她想要小李相信小王在喜欢她。”

以此类推第六级、第七级···实验条件下,目前可达到的最高层级是第七层级。

研究也表明,大部分成年人的认知水平集中在三到五级。我们平时看的影视剧如果倍速和快进也不影响观感的一般层级较低。如果悬疑推理或者宏大叙事(比如经典巨著百年孤独)之类的等一分神就看不懂的作品,一般级别较高。在作品之外,作者的层级会更高一级,因为他会再加上观众这一层。

越高的意向性层级,越能精确地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类推。层级越高,熵值越低,思维越简洁,越不容易把自己绕进去。

在现实中,那些投资高手通常能在五级或以上的层级思考,然后降到三至四级去洞悉大众的有限理性从而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优秀的文艺创作者可以在六级甚至七级进行思考,创作出复杂作品,同时又能够降到二至四级用易懂的文字向大众表达。

幸运的是,高层级的心智能力是意识的主场,因此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1、拆书,拆解优秀文学作品,通过理清人物关系讲故事的方法提升心智意向性层级;

2、冥想,大脑有一片区域控制人的注意力和感知力叫前额叶皮质,冥想可以使前额叶皮质增厚;

3、写作,如果能写一部有四个人物相互作用的轻小说,自然会明白意向性是如何体现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