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季进入第五天之后,终于需要开始面对一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写了。其实作为一个以码字为生的人,每天脑袋里多少都有一些选题,只不过写作方式不同。写一首诗是写,写一篇小说也是写,写一篇科技论文当然也是写。可惜在精神状态不佳的时候,写一首五言打油诗的难度也是很大的。
从前有人提到贾平凹的写作方式,比较有趣:大概是在陕西某个安静的大院里,槐花静悄悄地落下来,贾平凹和另外一位作家就坐在院落里的石桌旁,铺上稿纸,备好茶水,刷刷刷就开始写,一天可以写出8000字,如此下去只消半个月,一部小说便完稿了。当时对这8000字没有概念,认为作家们只要云里雾里胡扯一通,小说就横空出世了。到了后来从事了新闻这一行就发现这个想法不对。消息稿三五百字,社论1000字,深度2000字,特写3000字,封面6000字,除了消息稿之外其余都得费心打磨,在完成了采访的前提下写成一篇稿子需要以“天”甚至“周”来计算。每篇稿子都像是构建一栋房子。消息稿只是《三只小猪》里的草房子,而作家们的作品,显然是在构筑一座宫殿。
不管你在构建什么房子,时间永远是一个因素。从前在某报写社论,从早上定题到中午初稿完成尚可,等主编们审阅到最后出样,过程完全不在自己控制当中,尤其是出样时就像打仗一样,一分钟也不能耽误,否则便是罚款。罚多少呢?某都市报编辑跟我说过,好像是一分钟10块钱。我在这方面没吃过亏,但是因为校对时出了文字错误,主编、编辑和我连带责任被罚过几百大洋。为了这1000字,最后懊恼到想要撸袖子打架……
写一部小说和写一篇新闻稿的共同特点是在构建完一栋房子后,还要不断地推翻重建或者细细装修。不过新闻稿修改起来却不像小说那样从容。虽然都有时间压力,小说的问题无非是出版后再版修改,或者如金庸先生那样,把他400万字的武侠作品改几十年最后面目全非。现在各种网络媒体出稿速度奇快——虽然在审美上没法跟小说相比——以本人为例,坐在会议厅里听专家们天花乱坠的时候,领导一个微信告诉你俄罗斯飞机在埃及掉下来啦!40分钟后,1000字的稿子就出来了。你有这个积累,你有这个知识,你有自己的判断,你能够最快地搜索到信息,所以你必须写。如果你不写,自然有别人写,十万加的阅读量引来广告,谁不希望这样呢?
新闻写作的痛苦还在于,对于新闻信息的处理,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你必须得按照既有的模式去做。记者不能拥有自己的风格,而媒体有。但媒体和记者往往不能兼容,后者必须让步。印象最深的是某次参加一个大型论坛活动,从现场发出第一篇稿子到当天活动结束,总共发出六篇稿,晚上回去还发了一篇英文稿。上边对发稿数量不甚满意,指示第二天发稿量要翻倍,幸而这道指示到了次日不了了之。暗想一下,大概领导看稿也会累吧。
成功的报道会带来成就感,运气好的话,在未来或结集出版,在新闻史上留下一个小爪印。但是不管是哪个国家,写稿的人都受到“不自由”的困扰。从来没有可以天马行空的写作。承认这个现实的时候,也需要承认,有思想的写作是很困难的。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都面临思想的枯竭。一个人不用说每天完成六篇稿子,想要高质量地写出哪怕一篇稿子也很不容易。
最后说一下自己难忘的两次写稿的经历。第一次是很多年前,我刚入这一行的时候,受邀到国外采访当地的环保产业。回来之后领导指示,要写本国的环保产业,在国外采访的内容当成一个“引子”就够了,然后扔给我一大堆名片指定我去采访谁谁谁。后来我实际写了两份稿子,一份就是我在国外的采访报道,一份是领导所需要的采访报道。把后一份扔给远在泰国渡假的领导后,他回复邮件,丢给我一个链接说“I want you to make it part of your story”,意思就是要把链接的内容整合进入我的报道中。我照办后第二天,他又来了一份邮件说“忘掉这个链接吧”。在回国一个月后,本人终于忍不住绕过领导把自己写的国外采访报道发出来了,算是给邀请方一个交代。
两周后领导找了个理由把我给开除了。
第二次是在几年前。我刚刚入职某报社,入职手续都没有办理,就被派到某个从来没有去过的欧洲国家去进行深度采访,所有的采访对象和关系都得我自己去联系。我一直记得我在9月30号拿下的签证,10月3号凌晨飞抵该国家,10月6号,经过通宵熬夜后写了大约有一万字的稿子,10月7号按照领导要求发了头版头条。
我记得出发前跟领导争辩说只有三天时间无法保证头版头条的质量。该领导说:“组织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分辨和推却的理由!”
写作如此痛苦,为什么还要写呢?我有时候也问自己,回答是:“写作的时候,思想是活的。”这应该够说明一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