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书的时间长了点。昨晚跟轩聊了很久,主要是我的焦虑发酵,溢出来了,然而我知道,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还适得其反。早上9点,叫了他一回,恳求我说,再让他睡一小时,那就睡吧。
看到一篇微博,太真实了。
“浙江人自己热衷吃苦也就算了,还要对人家选择惬意的生活感到不解。小时候有很多外乡人来这里打工。他们有的来了浙江之后,觉得发展不错,所以很快他们的兄弟姐妹或者其他亲戚朋友也一起过来了。他们下班后会经常一起聚餐,买上菜,买上酒,热火朝天地就着自己做的川菜聊天,今天去这家,明天去那家,好不热闹。碰上家里有人生日,那气氛就更好了,下了班自行车电瓶车把手上提着个大大的奶油蛋糕。而且他们都好会做菜,各种香料飘香。不像我们浙江人,过年腌咸肉,一包盐抹了完事,口味单调。我小时候就很羡慕这种生活。那时本地的大人们对这种热气腾腾的生活感到讶异,本地人都缺乏一种活力,一种明天早饭钱不知道在哪里但是今晚也要吃好喝好的活力,多以三人小家庭为单位独善其身,汲汲营营,永远嫌口袋里的钱不够多。他们感慨,这些人怎么口袋里没几个钱还这么会享受啊,怎么这么想得开啊!我深受这种思想荼毒,很长一段时间我在经济上没有安全感,到现在也是的。”
把这段话发到妈群里,”烦死这种浙江精神了”,太有共鸣了。我说“永远嫌口袋里的钱不够多”,这毛病怎么治?瓜妈说“没法治”,我说“那就要一直受苦”。大年初三,人家都在高高兴兴游山玩水,我却开始深深忧虑:忧虑孩子毕不了业找不到工作,忧虑小作坊朝不保夕。聪爸说:“我今天开车来单位,高架路上有不少车见缝插针变道超车,我就想,你再快,最后还是到目的地,快那么几分钟的意义在哪里呢?刺激?习惯?”还说了一句:“是过客,更是主人。”这句话值得我反复咀嚼。在群里释放了一些,焦虑的存量又可以控制在刻度线以下了。
然后看到又一条说季羡林写论文的微博,看到季先生写论文时的各种煎熬、拖沓、抱怨、敷衍,转发给轩后,忽然觉得放松了,随便他睡到几点吧。
做了点山药馒头,我们俩吃了两餐。杰下午搞活动,晚上参加了一个饭局,又见了点世面。一位是中ZB的,一位是高校博导,都是从山区走出来的。一位很善于沟通,一位很学术。轩说,还是要多去北京,于是我买了两张车票,逛逛也好。
YJ发微信,让我帮忙定一个明天的餐厅,我定了明州食府,我知道的也就这么一两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