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年伊始,每个人都会为新年许下美好的愿望。而在我几十个愿望里,“对父母好一点”是从去年延伸到今年的一个非常想做,但又一直没做好的愿望。不是因为没时间陪他们,不是因为说话刻薄难听,而是因为常常为小事争吵,把美好的氛围给打破了。
01
大年初二,刚从妈妈娘家走亲戚回来。开车在空荡荡的街上,我妈和我闲聊起来。
“今年还算好,除了大年初一早上放鞭炮,吵得睡不着,年初二就好了,没人放鞭炮了。”
“你这逻辑关系都没搞清楚。大年三十晚我们是在新家过的,那边属于郊区,又是新楼盘,放鞭炮的人自然多。而年初一晚上是在旧家过的,已经明令禁止放鞭炮,年初二早上自然没听到鞭炮声啊。”
“我只是和你说一下感受。”
“那你逻辑关系不对根本就说不通嘛,听得人很难受啊。”
我是理科生,对逻辑关系的要求本来就比别人要高一些。听到这种有逻辑漏洞的事情,我肯定要指出来啊。
可这样一来,车内原本其乐融融的氛围就没有了,我妈气得一路上都没和我再讲一句话,我们一路沉默回家。
我以为很正确的事情,别人并不乐意接受。
02
我爸是一个小小干部,有很多想法。在单位里意见发表多了,在家里还想接着发。他总是对我妈说,这应该怎么做,那应该怎么样,事无巨细。自己却翘个二郎腿,当甩手掌柜。我妈上班干活下班做饭洗碗搞卫生,本来就很烦躁了。听到我爸的要求,经常是气不打一处来。以前还会吵吵,现在根本就不理,当没听见。
我以前吃妈妈做的菜,经常会提些意见:这个盐放多啦,那个不够辣啦。有时候我妈没说什么,但能感受到她心情不好。有时候我妈会直接回一句:“不好吃就别吃,不勉强。”我还很委屈:“这是为了提高你的做菜水平,连意见都不给提啦。”
今年过年在家,也是心血来潮想为爸妈下厨。早上10点忙到中午1点半才吃,虽然味道都不错,但大多是小吃,不是完整的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也是爸妈淡定,对我的包容度高。
纠错很容易,做事很辛苦。
03
董卿最近又火了。原因是她离开了主持13年的春晚舞台,离开了成就她壮大她的战场。
朋友圈公众号里转发着关于她的文章,无数人为她赞赏:敢于撕掉标签的人,才能活得更漂亮!
我也非常敬佩她,但促使我写下这篇文字的,是她公众号里的另一篇文章,题目是《董卿:幸福的家庭,从来不是三观相合,而是不争对错》。文章里提到:
当家人的幸福大于坚持“三观”的时候,对错已经不重要了。
知乎上有人问: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最高赞回答是:幸福的家庭都不争对错。
很多人喜欢把家庭矛盾归咎于“三观不合”。
可是,哪有那么多的三观相合?
更多的时候,只是不分对错。
我从来没有把我们家的矛盾上升到“三观不合”这种高度,最多,就是“情商不高”。
我爸情商不高,总爱挑刺,刺激到辛苦做事的妈妈。
我妈情商不高,常常钻牛角尖,为我和爸爸说的话难过。
而我呢,情商不高,不会说好听的话哄爸妈开心。
但经过大年初二的事情,我突然发现,如果我不去争辩逻辑关系的对错,欢乐的氛围就不会被打破。
而我去争这个对错,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我心里有满满的成就感?妈妈很佩服我?
并没有。
无关情商,只关对错。
刘涛和王珂的爱情故事为很多人称道,刘涛在一次访谈中说到彼此的相处之道,就是不争对错。
“有时候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但争论的过程会让大家觉得累,心里不舒服,我觉得任何的计较都是伤害。”
04
我妈很羡慕别人去自驾游,以前总是和我说,放假的时候可以开车出去转转。
我从来没和她单独去过。原因是,我爸不喜欢出去,而我妈不会开车也不认路。
于是,这一年我给她换了新手机,让她学着用导航。可每次她都没有耐心去学。
我和她说:“我们两人单独出去,肯定要有一人开车,一人认路。如果你学会看导航,我就能轻松很多。”
我妈被我说烦了,有一次大声回我“年纪大了,眼神不好,看不清楚,我有什么办法!”
有时候不是爸妈不愿,而是他们不能。
我们只想打着“为他们好”的旗号去纠正他们不好的习惯,用自以为正确的事情去要求他们适应。却从未想过他们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能接受,是不是愿意接受。
不争对错,不提要求。
05
当然,这个“不提要求”也是要看情况的。
最近朋友圈里广泛流传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给我带来的感受挺深。
首先就是意识到流感也能很严重。
其次就是那句老话,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
把握当下,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时刻。
不要再为对错争论,为了小事伤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