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从来就是人世间的常态吧,无论选择什么路走,似乎总跟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时间如贼,偷走太多岁月。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大抵是爱自己多一点,让遗憾少一点。
镇日闲长,只消一本书来打发时光。从书架上翻出一本好几年前买来却一直没看的书,准备做配着午后阳光吃掉。
是张望朝写的《天下无贼》,评说《水浒传》中的十个重要人物。
我并未读过水浒,书是我为了凑够包邮费用买来的。况且,不都说“书非借不能读”嘛,这书确实也闲置太久,是时候给它除除灰、去去尘了。
虽未读过水浒,但张先生在剖析人物性格的时候融入很多能说明其特征的书中故事,所以并不妨碍了解人物。
十个人物九忠一奸,有对挚友忠诚的,有对国家忠诚的,有对初衷忠诚的……不同的忠心彰显了不同的人物命运,他们或看破红尘出家为僧,或跟随挚友赶赴黄泉,但相同的是,他们从一而终,始终忠于自己的内心。不似那些大奸大恶之人,既无信仰也无底线。
书中有几个情节是我记忆深刻的,其中之一就是花和尚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一改之前我对他的印象,在我浅显的认识中,鲁智深是粗鲁、莽撞的代言人,但张先生的解读却我从另一个角度开始思考,鲁智深的智慧与仁义。
结合京剧《野猪林》里的唱词来解读一下:
贤弟啊!
自从贤弟遭罗网,
闻此言好叫兄怒火飞扬。
我本当踏平了白虎节堂,
又恐怕累贤弟性命有伤。
闻听你发配到沧州道上,
提禅杖,谨提防,
野猪休内暗把身藏,
适才间那二贼人要害你贤弟命丧,
见此情不由我怒满胸膛。
未踏平白虎堂,暗藏野猪林是智慧,待贼害人时才出手是仁义。前者充分考虑到林冲的顾虑,后者则是对待恶人犹存的仁慈。缜密的心思与彪形大汉的外形对立而融合,让人不由得对鲁智深的形象进行重塑。就像五台山上智真长老到有慧根的花和尚,他一直在修善果。行善是,惩恶也是。
人生海海,总有无数的弯要转,总有无数次的选择要决断。最终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次的选择,每一次的转弯,都潜移默化中指引我们通向终点。做好一件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不容易。鲁智深大概是做到了,一辈子忠于内心,天真烂漫,一辈子忠于惩恶,眼不容沙。
还有好些故事情节让人记忆犹新:林冲风雪神神庙的愤怒与无奈;宋江三打祝家庄的精彩谋略;吴用智取生辰纲的过人胆识;李逵的赤胆可爱;卢俊义的豪爽仗义……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性,有胆识,有缺陷。正是因为如此,才显得格外亲切。
听完故事总会有点想要思考,就如同作者在书末尾写的那样:名著之所以是名著,除了艺术手法高妙,故事内容新奇,还有一点必不可少,那就是主题思想深邃而复杂。就《水浒传》而言,主题思想大概是:面对腐朽王朝,反与不反都是问题。就尽忠而言,对朝廷忠诚与对国家忠诚是否一致?就反而言,是国民受苦多一点还是国民获益多一点?
纠结从来就是人世间的常态吧,无论选择什么路走,似乎总跟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时间如贼,偷走太多岁月。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大抵是爱自己多一点,让遗憾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