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鬼谷子阴符七术之 闲话“神”这个字

我读鬼谷子阴符七术

        闲来无事,进简书占个位,支个摊,找个话题,看能否吸引到志同道合者!

        本人近来好读经,先选一篇经典,顺着自己的思路来理解,列位可以就挑挑刺,批判批判,我好借力长进长进也就情满意足了!

      在这里我首选的读物是鬼谷子的《阴符七经》,这篇文章收录在《鬼谷子》当中,据前人考证,说它长的很不像鬼谷子先生嫡出,疑心是别人把自己的孩子放到这里寄养。不过,我看着它的模样娇美,内在价值仿佛胜过其他嫡出,就拿来欣赏了,读者勿怪。

      这样说当然是我的偏激或者偏见使然,鬼谷子前面都在讲述讨论纵横捭阖之术,窃以为自己不那块料,也没有那样察言观色的能力,不学也罢。奈何鬼谷子先生及其《鬼谷子》一书的名头实在太响,仿佛走到哪里都能听到,都能遇到。到最后圈内你说你没有读过《鬼谷子》就显得很没有文化,不只是没有文化,而且还智力智慧不足嘞。因此,就先拿这篇开开头,借以说明我读过鬼谷子,了解过鬼谷子其人 -----kan谁还敢轻视我,哼!

      文章的开头当然先要给你提供《阴符七术》的原文,怕有和我一样对原文理解不是那么明白的就把译文一并附上,列为先看着,做个垫吧,随后我们开讲!



第一道菜:

                                                                        盛   


  原文: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译文:

      想让神旺盛就要效法五种龙,因为旺盛的精神当中包含五种气质,这五种气质都以神为其统帅,以心为其藏身之所,以道德为根本。涵养精神的完全依赖于道。道是天地的开始,一为其标识。事物的造化,天的产生都包括在内。道由无形生化为气,由气而产生万类,先于天地而诞生。看不见它长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就叫他神灵。所以,道是神明的源头,一是它产生变化的开端。

      因此,以道德涵养五种气质,心就能得到这个“一”,心得到“一”就会获得道的方法 ----道术。所谓方法,就是心气来去留存的方法及地方,神是其使者。九窍十二舍是气的门户,统归心总揽。

      生来就天赋异禀,直接从上天获得其本性的叫做真人,所谓真人就是和天合二为一结为一体的人。通过内省修炼才能知道的叫做圣人,所谓圣人就是触类旁通者。所以,人和事物的产生都是一样的,都是造化所生。

      触类旁通,知道各类事物用的是九窍,如果有疑惑的地方就会反馈回归于心,通过心术来解决,心如没有解决的方式方法就会不通达。如果通达了的话,五种气就会得到涵养,其关键在于收揽精神使其保持专一,这就叫做化,及符合造化精妙境界。旺盛的精神会转化为五种气质,这五种气质就是志、思、神、心、德,神为其统帅!

      安静和合就能涵养五气,养气达到和合的人,四者不会衰败,威势可以辐射四边,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把这种内涵存起来就叫做神化归于身,叫做真人。真人就是同天合道,执一而涵养万类事物的人。是怀揣和天一样的心,以道德养育万类存在,用无为来统摄志虑思意行其气势的人。

      有志之士如果通达这些道理,涵养自己的精神,使得自己的精神旺盛的话就能养志了!


      最后,提个醒,个人的经验,读经当以原文为主,不懂就反复读,一字一句的读直到读懂为止。译文只能做个参考,否则你就很容易受译者知识语境的影响,理解定格在他的知识之内,使自己成为一个观画者,而非观景者!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美是美则,但终究不如实景让人那么惊心动魄!

闲话神这个字  (一)

        个人觉得,要彻底明白《阴符七术》表达得意思,必须彻底了解本篇强调的几个关键概念表达的意境及其包含的思想。

首先,需要了解的 第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神

神这个字在汉语中语境中通俗地讲大约依次有以下四层含义:

        其一,神灵,神仙之神。

        一般来说神灵神仙在汉语语境当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同于人的另一类存在,比如山神,地神,天神,水神等等。在国人眼中似乎万物都可神,万物都有神。

        其二,人。

      按照道家传统理论,人的道德修为升华到一定层次之后就会脱离常人,进入另一个境界,成为另一类存在,这类存在具有我们常人没有的特殊本领,比如无所不能,起死回生,未卜先知、腾云驾雾等等。但是,这里存在论其根本他还是人,比如传说中的八仙、玉帝等等,所谓神是人修,人是神。

        其三,人或物存在的一种状态。

        这个神的意思,说白了其实就是对万物存在形式形而上的的抽象表达,是中医理论给健康定的一个标志,它所包含的内容最基本的含义其实就是存在的人或物所显示出的一种健康健全的存在特征,比如智慧,灵活、和平、安宁、庄重、美丽、端庄,神奇等等。这个特征延伸开来深入下去其实人物存在的本质特征,即神是人物存在的标志,神在人或物就在,神不在人或物就不存了。人死了,其实就是人身所依托的神不在了。同样道理,某件事物不在了,其实也还是它所依托的神不在了。

        其三,终极存在。

      作为上述认知的延续及深化,中国文化最终把神道混沌,这就演变出了神的第三层含义:神是道,道即神,神是道独有的特征,道是神的唯一的载体。        因为所有的存在都有神这一个特征,都以神存为其存在的标志,所以,你即可以说所有存在都因道而有,你也可以说所有的存在因神而有。

        正是因为神在汉语语境当中有上述几层意思,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口中的神其实所包含的意思差异是很大。对底册,认知不足,过分依赖感性认知的人群来说,神是一个非常神秘,充满想象的存在。民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离奇的传说,都和想象有关,这和儿童容易沉迷于神话一个道理;

        对有一定理论基础认识能力的中等人来说,它就是一个描述人物存在状态的一个普通概念,人人都有神,都因有神而存在,因无神而灭亡,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但对对格局较大,将认知放到整体——道这个层面,达到神道合一的人来说,神就成了道独具特征,是和道紧密相连的。在这个层面,神其实就是一种信仰,一种文化。

      鬼谷子这篇文章当中,显然不是底层人的视角,也非单纯地中等人的视角,而是神道混而为一的。

      也就是说他这里说的神是所有存在的特征,也是最高存在道的特征。令人感兴趣的是,在鬼谷子这里,神并不像西方宗教当中所表达的脱离了人物甚至所有存在的存在。它其实是人物甚至是道共有的一个特征,这就让普通存在和道的存在有了联系,给普通存在赋予了道的意义。神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及其归宿。所有的存在都因神而来,又因神亡而去。大道不离本身寻,道不离人,人不离道这些话也可以说成神不离本身,神不离人人不离神。

      《阴符经》说: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道是天地的开始,一为其标识。事物的造化,天的产生都包括在内。道由无形生化为气,由气而产生万类,先于天地而诞生。看不见它长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就叫他神灵。所以,道是神明的源头,是它产生变化的开端。

        由此我们可以到追求上的一个差异,中让你以上者追寻的目标是如何才能让自己获得神,依附与神,和神不离不弃,这完全不同于中人以下的人敬鬼神而远之以及下下者的崇鬼神拜鬼神。

          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看法?我觉得我们或许从神这个字所象形的意义当中看出一点端倪。

        从这个字的象形本意上来来看,它可以分为两部分:示、申。

      示就是启示的象形,申是电的象形,合在一起神就暗含着一种特殊光明——启示之光,是道赋予存在的一束光明。这个启示之光是高智慧的,贯穿天地,是关联天地造化秘密的,是智慧和能力之源,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本。

        这个认知不同于西方宗教却和西方宗教的认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比较两者的认知的不同,我们会发现,西方宗教的观念其实更多的是把存在和神做了一个对立,更多强调了普通存在和最高存在的不同罢了。人若思考上帝就会发笑,不管任何时候人是人,西方观念当中上帝是上帝,二者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神和存在是普遍联系的,甚至可以说,神是人和万物存在的特征,万物的存在是神的存在。神是以万物的存在得以彰显,万物又以神的存在而存在。神和万物的存在联系是如此精密,以至于神不在万物的时候万物就无需存在了。

      这个差异或许是理性与感性的差异,是先理性还是先感性的结果。西方对上帝的认知更多的是基于理性,是理性推导的结果。它是先外而后内的,依据万物存在原理运用理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证明上帝的德性。而中国人的认知首先是基于感性,是切身体验,有些甚至是通过某种特殊方式比如坐静修行等实证而得的。

        二者在认知过程当中都出现过偏差,过分依赖理性,强调独立于万物之外的神力,万物就成了玩物,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没有意义。过分依赖感性,则万物皆可神,一草一木都变的神之又神,让人觉得不知所措。但是,你不能简单地说哪一方的认知是错误的,哪一方的认知是正确的,大约相得益彰是最可取的吧!


闲话神这个字(二)

      道德经上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等人听到了道,就努力去践行;中等人听了道,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等人听了道,就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我觉得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说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那就是单从见识层面来看,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都两极分化,不自觉地生活在矛盾中。因为单从上士中士下士三分天下来看,  这个世界中下士占比肯定超过三分之二了。

      说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我理解大约这类人虽然能够看清事物的某些本质,明白人生真谛,却免不了还是俗人一个。他们一定会有自己生活的既定目标,不得已,所以会安与现实,囿于俗世琐事,被功名利禄这些杂事缠住。虽然有点精神境界精神追求,奈何无力回天,只能悲叹身不由己,渐渐地也就忽视甚至忘却活着最重要的目标,忘却那点精神追求。

      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乃是因为下等人回囿于自己的认知范围认知程度,要么,按照自己的神逻辑,自认大明白,浅理解轻看浅看人和事。遇到不同于自己的动不动就癞蛤蟆笑青蛙,极尽讥讽嘲笑之能事。 对不理解不认识的事物要么神而奇之,奇而怪之,出于对未知对黑暗的恐怖又无理由地别人贬低自己高抬未知。

        其实,从上文我们讨论过了国人对神这个字的解读,我们就可以看出下等人,中等人,上等人的差别。

      下等人理解的这个神字只能和神仙甚至妖魔鬼怪有关,认为神是神鬼们独居的本事,和自己没有什么鸟关系;

      中等人理解的神字充其量也不过是健康的一个标志,有神代表活的更健康更有滋味,无神也不伤大雅,最起码不妨碍还能赖活着;

      上等人才会把这个神字放到宇宙天地的维度给其该有的解读,从而把他看成自己的生命,看成人生的目标,孜孜不倦地追求他。

      我这样说没有想要贬低或者抬高谁的意思,只是想提醒读者,想要认识这个神字,就得给自己一个定位,给神这个字一个合乎定位的解读,从而获得有益的认知罢了。

      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看《阴符七术》当中所说的这个神绝不只是下等人中等人甚至上等人理解的那么简单,它其实是兼而有之的。它虽然说“道者神明之源”,但他的这个神并不只是在说神鬼,而是在说造化的根源。虽然它说“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但这个神灵不是天外之物而是和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一个存在,是生命存在的一个特征,所以生活当中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做“舍神”的工作,让自己的有神而且还要把神管住不至是它遗散外流。《阴符经》强调的人的最高标准是“神化归于身”,让你自己像神一样思考像神一样做事。

      这在中人以下者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吧?因为在他们看来神是高高在上的,超凡脱俗的,和我们普通人完全不同的存在,我们又怎能奢望像神一样存在呢?其实,不能的是我们的知见,是我们认知的差异罢了,换个角度看一切皆有可能。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真理如印万物如迹,所有的存在都是一种迹象,是真理的迹象,神的迹象,这当然包括你和我。我都是作为神迹,真理之迹而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其实都和真理——神息息相关,没有真理——神这个印何来万物这个迹呢?

    这个道理就像是太阳和生命,所有的生命都依赖阳光而存在成长,虽然我们不能说我们不是阳光,但你能说你的身体里面没有阳光的作用吗?显然不能。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阴符七术》当中盛神这两个字包含的内容了,它绝不是简单的让精神旺盛,让生命力顽强的意思,还包含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站在天地宇宙维度给神一个合理正确的解读和应用。


闲话神这个字(三)

          闲话到这里,读者应该明白,《阴符七术》在这里强调的神重要的不是它具有的,可供善男信女们崇拜超能力,而是他是所有事物存在的特质标志。换句话说,有这个特质,事物才算是真正存在的,没有这个特质的就不存在了。有生命的如此,没有生命的也会是如此。

        就像一个人他活着的标志是他独居的神态:是他有呼吸,有睡眠,能思能辨,能吃能饮,具有属于自己的个人意志个人意愿等等,有朝一日呼吸停止,心脏不在跳动变成僵尸一个的时候他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已经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已经等同于不存在了。具体到某件事或者物当中也是一样的,比如一块石头,一旦我们将它击碎,变成粉末,那么它作为这块石头而存在的特征被摧毁,被消灭之后它作为这块石头的神韵也就没有了,世间从此也就不再有这块石头了。

        纵观全景,所有这些可称神迹的特质最本质的是什么?答案或许莫过于自由意志吧?从所有存在物身上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最让人看着目瞪口呆的就是自由意志了,再没有自由意志更能代表生命,代表活。在这个光环之下,其它一切属性似乎都是因自由意志而有,因自由意志而存在。仿佛一切都在彰显着这个自由意志的智能,彰显着自由意志的伟大,包括那些在我们肉眼看来是无机的存在。

      我们有理由相信所有的存在都不是随机的毫无目的的,相反它都是刻意安排的,有其独特用处的,他们都像是因自己功用而存在——这也就侧面说明其实它们的存在也是某种意志力的体现,甚至她们就是有意志力的。

      假定所有的存在都是某种意志力的体现,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意志力的话,我们给这些存在具有的意志力物排个队,就会发现这个意志力因其自由程度而分布并不均匀,有些获得了较大较多的意志力,有些则获得甚少。国王意志力不同平民,人的意志力不同牛羊,有生命的意志力不同于无生命的等等。

      也许真正自由的不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在我们视线范围内的差不多都是半自由或者不自由的存在。从有生命的到无生命的,从有机物到无机物,从人到动物,到山水草木金石,自由的程度在递减衰败,直到似乎无自由可言。但,你不能说这世界本无自由可言,因为明显的迹象是有生命者在某些事情上可以自主可以选择。这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自由者存在,因为没有真正自由者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这点自由是不存在的。

    似乎万物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的景观:所有的存在都是因这点自由而动,都正在或者试图奔向获得自由意志的路上。为此,我们具有某种能力,而且需要某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就被称为神迹,甚至简称为神。换而言之,在《阴符七术》当中,神有两层含义,其一就是“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的神灵;其二就是神迹,所有被造物具有的被赋予的能力。

      一个人或物赋予在它身上的神力没有了,或者说他(它)失神就没有能力可言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甚至,这个现象让我们这些自由意志力相对较强的人类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好像就是因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因人类的自由而自由,因人类存在的价值而有了他们存在的价值。

        但,这个力恰如借火,一旦火种被点燃,就需要添柴加油,否则它就由盛走衰,甚至熄灭。

      所以,阴符七术说: “ 盛神法五龙”, 想让神旺盛就要效法五种龙。如何让你的生命之神常存?生命之火不灭甚至旺盛?那就要效法五龙。

五龙之辨

    《阴符七术》说盛神法五龙,让神旺盛就要效法五龙,那么,在这里它强调的五龙究竟是什么?

      陈蒲清译注的《鬼谷子》关于这节的解释,五龙似乎是指五行之龙,或者五行之仙。他引用了《遁甲开山仙诗》当中记载的神话为佐证:“五龙,皇后君也。昆弟五人,皆人而龙身。长曰角龙,木仙也;次曰微龙,火仙也;次曰商龙,金仙也;次曰羽龙,水仙也;次曰宫龙土仙也。父与诸子同得仙,治在五方。”

      网络上关于五龙还有记者解释大体分为以下几类:一、古中国神话传承的五行思想体现的五个龙,即青龙、赤龙、黄龙、白龙、黑龙。二、远古时代神话传说的五大部落首领。分别为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三、特指道教五行神。

      我觉得关于这个问题纠结于龙究竟指的是什么,意义其实并不大,因为龙早已成为传说,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龙在中国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已经大过了它是否实际存在。其实,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它所强调的龙马精神最早在《易经》当中易经有所显现。比如《易经》当中的“潜龙勿用”,“龙在渊”等等。《易经》当中的龙显然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对卦象当中阳爻内在能动性的抽象概括。换而言,《易经》中的龙更多的是指乾卦阳爻所具有的动能,比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就是强调了这种精神。俗语说:神龙现首不现尾,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等等,其实我们都可以看成是对这种精神的解读。

      陈蒲清住所《鬼谷子》的时候引道藏本注说:“五龙,五行之龙也。龙则变化无穷,神则阴阳不测。故盛神之道法五龙也”。说"龙则变化无穷,神则阴阳不测",我认为这句话应该高度概括了这里七术之所以强调盛神要法五龙的真正本意。

      也就是说盛神之法强调的是神的变化莫测,强调了对变化这个现象的介绍包容以及应用。龙性变化无穷,神性阴阳不测,那就需要一个打开格局具有开放的心态来接纳才行,否则,龙困浅水马陷沼泽之危。这完全符合《易经》所强调的精神。易经之易,易有三易:简易、变易、不易。本来就研究变化,把变化视为事物存在常态的的学问。任何事物违背变化之道,必然导致危险和死亡,盛神之道其实也一样。

      在这里强调了五龙, 为什么是五龙,而不是一龙,二龙,三龙等等呢?我觉得应该和文中所总结的神之五气相关。阴符七术说:“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这五种气需要的变化正对应了五龙之变。五龙各有其变,五气当然也各有其变,不能混同。这也就是说如何才能让五气德养,让自己的神得以旺盛,显然要区别对待,不能一种方法用到老。

          《皇帝内经》说:“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这里说的神、魂、魄、意、志其实类同于阴符七术强调的五气之说。按照中医理论,心五行属火,肺五行属金,肝五行属木,脾五行属土,肾五行属土,物性之神与人性之神在这里有了结合,物质与精神在这里完美的合二为一了。通过这里或许我们可以窥见,物质是如何转换为精神,精神又是如何变化为物质的吧?

也说物质与精神

      物质第一还是意识第一在哲学界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争议的结果使人们分为两个阵营: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物质第一,最终会将事物存在演变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定义为物质,从而成为唯物论者;而意识第一,最终会将事物的存在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定义为精神,从而成为唯心论者。

      有人说中国人最早是唯物主义者,因为他们敬鬼神而远之,并不十分在意鬼神之说。个人觉得,上述说法其实并不妥当,因为,诸多迹象证明在中国传统哲学当中,物质和精神其实是统一的,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事物全息状态就是一阴一阳,一升一降,阴极而阳,阳极而阴。物质最终会演化的结果是让其具有的精神上升净化,完成其应尽之责;而精神也最终会衰变下降会为物质,还原事物存在的基本形态。

      上文我们说到的五龙,其实就是古人观测到的物质具有的精神现象,这一现象一直到血肉之躯的人的出现开始物质与精神的某种转换。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在这里,我们的血肉之躯中精神得到完美净化。物质具有的物性之精神,构成人的五脏六腑,五脏六腑具有的脏腑精神,脏腑精神又合力催生一个具有独立意志,丰富情感,精神丰富的肉体人。肉体人诞生之后就会去完成他的道德净化之路,依次从动物人,社会人逐渐成为一个道德人,最终登峰精神之巅,成为精神人。

      七术说:“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有版本把这句话当中的大字写成了人,显然是说人只有有德才者才可算人;道德经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而人居其一焉”,这里的王字之所以被看成人,那是因为在古人的意识当中,内圣外王,只有德才兼备道德圆满者才堪称人。

    其实,从《阴符七术》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古人眼中,物质和精神都不是第一位的,比精神和物质更本质的存在是道,神不过是“道之使”,是道的使者罢了。

      这可能就像一粒种子,神就是觉知,就是它生发的动力,没有神助力它的生命机制就无法启动,无法开始成长。

      盛神法五龙,神也有一个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所以需要涵养需要让它强大。

试说道和一          (一)

      我觉得,如果要读懂《阴符七术》,除了上面说的神这个概念需要剖析之外,还有几个概念是必须明白的,道就是其中之一。     

      观察我们就可以得知,道在现代汉语语境当中大约有以下三层意思:

        其一,等同于自然规律,定律,法则等,这是近代人对道的理解;

        其二,是存在由无到有,由有到无的必由之路。

        其二,指存在的根源,所有存在的创造者;

    《七术》说:“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道是天地的开始,一为其标识。事物的造化,天的产生都包括在内。道由无形生化了气,由气而产生万类。先于天地而诞生,看不见它长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所以就叫他神灵。

由此可知,在《七术》当中道首先是创造者;其次,是神明之源,它这里的道主要是上文提到后两层意思。在七术这里神道混而为一,“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神道混沌为一是圣人的境界圣人的能力。

      《道德经》也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了道的特征,道的基本德性等等,但它并没有把道上升到如鬼谷子这样神到混沌的高度。在道德经当中,尽管道是普遍存在的,是统一的,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能,无为而无不为的,似乎道是寂静无为的,并不具备西方世界的上帝具有的超能力。主要是给人的印象,西方文化当中上帝是上帝,道是道,人是人,三者有着严格的区分,无法混同吧?

      神道是如何能够混沌为一?这就牵扯到传统文化对另外一个概念的理解,这个概念就是“一”。

          众所周知,“一”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两层含义:整体一和数字一。

          所谓整体一就是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会把一个整体混沌为一,当做一来看,这个一其实是无所不包的。内在的机理就是,所有的事物其实最终所求一致,因而能够统而为一吧。然后才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数字一,这个一是万物的头,造化的第一物。前一个一,论其本质其实是道的属性,就是道所具有的,所以它和天、真人一样都是“执一而养产万类”的。执一而养产万类,这句话当中的一显然不能单纯解释为一二三之一,而是万物存在的总根源总目标。

      而数字一,则走向了前台,是一切数字也即一切存在当中首先存在的那个。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1],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在这里强调的“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混同一。这个一显然首先不是个体一,而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含的整体一。

整体一和数字一之所以都被叫做一那是因为它们论其本质关系密切,合二为一的,是一件事物的两个层面可非完全无关的两个事物。“真人者,同天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真人虽然是个体一,但是他和天道一样,都是按照整体一的要求来养育并生产万类的。

      《阴符七术》反复出强调了“一”的重要性:“一其纪也”、“一其化端”、“心能得一”、“执一而养产万类”。  纪在古汉语当中象形丝线的头。丝线千头百绪,但千有头万有尾,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过程总有个头,以头为纪。“一”在这里显然指的是道显露的开端,它代表的其实就是道。老子的“道纪”,其实也有同等的意思。

          换而言之,《七术》“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这句话当中事物的产生与其说源自道还不如说源自一更有确指性。道为神明之源,其实也就是说一是神明之源!这也就意味着,盛神必然要从源头上明一,否则所谓的盛神必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试说道和一        (二)

          综合各种信息,我们可以看到 “一”这个概念,在古人眼中作用巨大。是道开始发挥其作用,显露的迹象,也是道和物之间一个纽带。站在道这个层面,“一”或许有被造的痕迹,所以有人把它叫做首造;而站在存在物这个层面它来自道,具有道所有的整体统一之性,是道的化身。说道生万物,其实也是一生万物,它成了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源。 所有的存在都是禀一而存在的,物质如此,精神也如此。

      这就给认识万物乃至自己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人类认识自身,修身养性提供了依据。万物得一则存,失一则亡,人当然也一样。这也就意味着认识一对人来说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识道就得得一,得一则需识道。是我们肉体物质的需要也是灵魂精神的需要。

      事实上,关于道、一所指向的这个认知对象,人类在认识的过程中,都是盲人摸象式地给了诸多称谓,甚至包括道,一。这些称谓都是根据其属性给予的,并非从其本质而来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用语言表述的就不是常道;可用概念命名的就不是常名。当然,这并不是说语言表述都是无意义的,只是说这种表述有其局限,说者与听者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给这些称谓给个分类,我们大体可以将他分为两类:物质层面的以及精神层面的。

        从物质层面看,著名的称谓不外呼真和理。理即真,真即理。稍作观察我们就可以得知,一切物质存在都是有形有相,而这些形象由都不能长久,归于毁灭。这些形象有时候又会被复制,依照一所赋予的理来产生存在灭亡。按理该存的时候该存在的过程必定存在,该灭亡的时间必然灭亡。但是,灭亡的都是具体事物的具体存在形式,而理不灭,能够不灭的就可称真。如果说真理就是一,那么这个一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浩瀚无垠的宇宙?不可再分的离子中子?说无是有说有是无的真空妙有?各家争论不休,似乎并无定论。

      从精神层面看,著名的称谓不外乎性、命,甚至包括心、神等等。稍做观察我们就可以得知,一切精神存在都会因其依附的物质灭亡而灭亡。但是,灭亡的依然是具体依附于具体人和物的个体精神,而绝对精神并无消亡和增减。

      不管物质还是精神最终的指向其实是统一的,这二者将合二为一,并无分离。是以我们就可以得知一切能力一切精神它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来源和根据的,找不到或者这个根的精神一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能长久。

      《七术说:“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又说:“德养五其,心能得一”,由此你可以看到这个一de重要性了!


试说道和一        (三)

        前文我们已经阐明道和一以及一和万物的关系,指出万物都依道而存,我们想要获得最佳存在状态就需依道而行。而得道就需先得一,其他皆为迷途。

      那么,如何才能得一?

      《七术》给出的方法就是是德养五气,所谓“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以道德涵养五种气质,心就能得到这个“一”,得一是五气得到涵养之后的一个结果。

      关于五气《七术》说:“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这五种气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俩个部分:偏于认知的志和思以及偏于行为的神、心、德。

      之所以说志和思偏于认知,那因为有效的思维,远大的志向都是建立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的,人永远不会去做认知以外的事情。之所以说偏于行为是因为神、心、德其实最终都是为行为提供动力和保障的。旺盛的精神,健康的心态,良好的道德只有通过某种行为才能得以体现,通过行为才能显示其作用。假如一个人神心德俱佳,却终身无所事事,俱佳也就变得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

      但是,正如王阳明说知行是合一道理一样,我们说的偏于只是表面标贴而论,要想把它们分开来,说哪个只负责认知,哪个负责行为是不妥的,因为正如知行不可分割一样五气其实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的。众所周知,知行合一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在强调我们需要为自己的已知付出相应的行动才行,而是说我们的知行本来就是合一的。你没有行,不去行只能说你还未真正的知道罢了,你产生了某种行为,那一定是基于某种认知,是认知产生的结果,一无所知却稀里糊涂的做了可能只是欲盖弥彰的伎俩罢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29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9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57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35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5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0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06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2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64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4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1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