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女孩的死
关于长平之战检讨,说汗牛充栋都不过分,比如总结说赵国不该让便宜冲昏了头脑,接收上党郡;比如指出该坚持用廉颇为将,不该换赵括纸上谈兵,诸如此类。政治家有政治家角度,军事家有军事家看法,总之都有道理。
四十万赵卒被算计阬杀,且一夜之间能实现阬杀,除了被释放报信的240名小赵,无有逃脱者,非冤怨之气过于强大,缠绕附体于秦赵两军,不能达成此劫。
这四十万人得死。一如后来的二十万秦卒该死为长平阬俘偿债死。
BC206年秦卒被阬——BC260年赵卒被阬,诡异的数字,居然完全相同——若说秦卒新安阬,或可视为五十三年前阬赵的报应公案,长平阬报应的又是哪段公案?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原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古往今来,两千多年,这段故事一直被用于佐证平原君赵胜的人格魅力,价值取向,勇气担当。当时如此,司马迁著《史记》时如此,司马贞为《史记》做索隐时如此,千百年来读这段故事的男女读书人,也是如此……
翩翩公子,天下奇器。笑姬从戮,义士增气。——(唐)司马贞
平原君,起朱楼。美人盈盈楼上居,蹒跚跛汲彼何叟,美人一笑蹒跚愁。门下士,引去不可留。高价千金值,千金不惜美人头。君不见帷中妇女观跛者,一笑五国生戈矛。——杨维桢(元)
朝歌长夜馆娃春,总为妖姬戮谏臣。何事邯郸贵公子,能因牴者杀佳人。——高启(元末明初)
似乎没人从那位楼上笑躄者的女性感受出发,没人注意,也没人打听这个女孩姓字名谁,有何爱好,是否是家里的乖女儿,是否有父母惦记,是否有兄弟姐妹相爱。总之,在平原君故事里,这位女孩只是个符号,一个衬托平原君伟岸形象的符号。众人,包括司马迁,都是站在赵家公子哥立场,震撼于他三去相三复位的履历,景仰他为赵国国家事业的奋斗,品味咂摸他如何公子翩翩,如何胸怀大志,如何纳谏听劝。没人理会没人在乎一个小女子(侍妾),仅因道德瑕疵而遭斩首之惨烈。
按说,一个无名无姓的女孩就算无辜而死,冤气凝结,要报应,报应那个躄者,报应那些道德高尚的门客舍人,再不行,报应平原君本人,不就结了,冤气何至于凝结那四十万赵卒?
理解此事,或可重温下名刺客豫让对赵胜先祖赵襄子所言: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人事如此,天道岂能有差,故既以国事冤不辜,当以国事报之。
战国时代,聚罗才能乃为各国头等大事之一。说得人才者得天下,可能略夸张,但得人才者可保国,却是一幕幕现实戏剧。各国上层均想破脑袋,花样迭出,以求才能。齐办稷下学宫,秦许一字千金。楚、燕、韩、赵、魏亦是各村的地道都有高招。而各国的竞争,也为才能们挑三拣四、待价而沽提供了环境土壤。才能们中间亦互通信息,交相评论,哪里更尊才能?哪位求才若渴?是否一同去?或者你在彼国吹我我在此国捧你,咱们共同进步……之类。
如此氛围中,不出奇招,难能脱颖。而赵胜之斩美人谢躄者,绝对奇招,当即造成哄动,天下各国才能之士交相议论:听说了没?赵国平原君把美人头颅搁盘子里,端给一个小儿麻痹患者欣赏把玩。你问为啥?人家都小儿麻痹了,平原君的美人还嘲笑人家……平原君人品多高贵,哪能忍得了如此无礼!嗯,是个奇男子大丈夫,轻色重士,不止是说说而已,人家是真练。你说呢?那还用说!燕昭王动心的千金市马骨传说,跟平原君比起来,提鞋都不配!诸位才能就别慎着了!出来的赶紧回,没去的赶紧去。你问去赵国的路咋走?跟他们走吧,他们也要去呢……于是“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此处之“稍稍”,似可读为“悄悄”。偷偷摸摸地走,偷偷摸摸地来。平原君养士乎?养猫乎?)
一言以蔽之,赵胜为赵国国家利益,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而始作俑的躄者(普通人),推波助澜的平原君门客(士人),都从笑姬惨死中获得了利益:躄者恶气尽出;门客有了更为冠冕堂皇,甚至能在祭祀中告慰祖先的就食理由。
这时候,众人好像都忘记了孟子曾经曰: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然而,天没忘,天在看。
平原君(即赵国)的弘大目标既然靠滥杀无辜而实现,天道报应不针对这弘大目标而来,对不起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