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仓市,历史上名人辈出,留有不少遗迹。穿越时空,仰望先贤,时有所悟,也不枉此行。
1,
那日到太仓已是下午将近4点,赶时间,匆匆去了弇山园。
弇山园曾经号称“东南第一园”,是明朝高官、文坛领袖王世贞请当时造园高手张南阳打造。
当然,此弇山非彼弇山。
王世贞是太仓人,他建的这个园林,起初叫“小祇园”,后因《庄子》《山海经》《穆天子传》有“弇州”“弇山”,皆仙境,他又自号“弇州山人”,遂改园名为“弇山园”。园中原有三山(西弇、东弇、中弇),一岭、三佛阁、五楼、三堂、四书室、一轩、十亭、一修廊、二石桥、六木桥、五石梁、四洞、四滩……听着就知道不小,所以才有了“东南第一园”的名号。
可惜,这座历史名园毁于清初。现在的弇山园以前是海宁寺遗址,民国初年改成公园,一直到解放后。2003年,政府根据张南阳原图纸,在海宁寺遗址上重建弇山园,依然保留了树密水多的特点,重现了当年弇山园碧波环绕、绿树成荫的旖旎风光,但规模小了许多。
2,
逛弇山园,不能不想起王世贞的故事。
万历八年(1580年)秋天,一位老人背着重重的一袋书稿,来到太仓弇山园拜见王世贞。老人写这部书用了27年,成书后,他从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到武汉、南昌、南京,寻找书商刊印出版,但书商们更关注热销的小说、戏曲,对这部巨著没兴趣,更怕没有销路而赔本。后来有人出主意,让他去请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写序,于是就有了这次拜会。老人诉说写书的艰辛和找不到出版商的无奈,恳请王世贞为书写个序。王世贞被老人的精神感动,留下书稿答应认真阅读。
其后10年间,治学严谨的王世贞仔细阅读,精益求精的作者几经删改完善。王世贞惊叹这部书的价值不可估量,终于作序,并在序中赞誉作者为“北斗以南一人”,说翻开此书“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之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甚至评价为“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
这篇序写得文采飞扬,赢得书商们大赞,这部书自然也得到青睐。最终,南京书商胡承龙揽下刊印出版的活儿。遗憾的是,这部书有190多万字,出书的周期长,年迈的作者没能看到自己的著作出版。王世贞写完序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也没能眼见这部书刊行于世,但这部书能够出版流传,他居功至伟。
这部书叫《本草纲目》,那位老人就是李时珍。
王世贞是大官,是大诗人,故事很多,但仅此一件事就足以名垂千古。
3,
我喜欢的“行走”,不是赶集赶场,而是要有动有静、有紧有慢,才能思考与消化。
早上,在宾馆附近闲逛,仅几里路,好几个地方可说一说。
王锡爵,字元驭,太仓人,明万历年间首辅,太仓新华东路60号是他的故居。王氏一门高官辈出,王锡爵曾孙在清康熙年间亦官至大学士,人称“祖孙宰相”。故居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现存门屋(俗称“太师第门楼”)与王氏宗祠。
王锡爵出身太原王氏,是望族里的望族,先祖在元末避战火而逃到江南,其后代有一支进入太仓。嘉靖四十一年,王锡爵一举拿到会元(即会试第一)、榜眼(即廷试第二)。到万历年间,他官至太子太保、建极殿大学士,成为内阁首辅。王锡爵在任期间,日寇侵略朝鲜,战与不战,朝臣们争来争去。王锡爵力主一战,在他的运筹之下,大明战而胜之。
王锡爵勤政廉洁,敢于建言,勇于直谏。《明史》评价为“性刚负气”,即性格刚直但有时爱感情用事。
从王锡爵的故居往西两里地,新华西路57号是张溥故居。
张溥是明末大学问家,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文学、史学、经学皆通,诗词、散文、时论名动天下,其《五人墓碑记》曾入选中学课本。他也是“复社”领袖,崇祯二年(1629年)领导复社与阉党斗争,复社声势震动朝野。
张溥故居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以前很大,现存的三进组合式大院仅是其中一部分,是一座保存较好的明代建筑。
弇山园里有一墓地,墓主是北宋水利专家郑亶。
郑亶原籍太仓,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司农寺丞、江东转运判官、温州知州,著有《吴门水利书》。在司农寺丞任上,他上《苏州水利书》《治田利害大概》,建议治理苏州一带水田,并提举兴修两浙水利,大获农利,受到百姓赞誉。
写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伟业也是太仓人,这句《圆圆曲》里的名句,家喻户晓。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明末清初大诗人,也是有清一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他本是明朝官员,但因名气太大,被清廷盯上了,于顺治十年(1653年)被迫出山,当了清朝的官。他自己也觉得没保住气节,无脸见人,三年后借着奉嗣母之丧乞假南归,此后再没出仕。
太仓的名人还有不少,“明四家”之一的仇英(原籍太仓)、画家朱屺瞻、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画家宋文治……
4,
仲春时节,踏路江南,吴伟业诗云“闲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啸台”,好不潇洒。其实,一个地方,风光好当然重要,但有没有名人也是一个评价标准,否则怎会有“人杰地灵”的说法?
于旅途中,沐浴先贤之光、和先贤对话,传承文化薪火,此行就完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