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除了变着花样烹制美味佳肴,就是和姐妹们上网聊个尽兴。一位喜欢中医的姐姐和我聊到养生话题,她极力推荐我收听喜马拉雅一档讲座——《大白话说中医》,据主讲专家郭亚宁老师说,用"如意棒"敲打经络穴位,轻重力度适宜,长期使用会有神奇之效,并建议听课的朋友们自制一个,边听讲座,边学着使用。
我正好闲着,就按照郭老师的方法,准备手工缝制这款有奇效的"如意棒"。想到做到,立马行动,找来报纸、针线、剪刀和旧牛仔裤,开始缝制。
我先用旧的牛仔裤裁剪出长50公分,宽20公分左右的布条,对折缝边,成条状布筒。再用20张左右的报纸,紧紧卷成圆柱,将卷好的报纸塞进缝好的布筒里,两头缝合,即为成品。用了不到一上午的时间,我做了四个"如意棒",很有成就感,立刻拍照发给推荐我听课的姐姐,分享了手工缝制和健康养生的乐趣,过后还把成品送给了喜欢的同事。
姐姐夸我针线活儿做得好,同事说如意棒轻便又好用。我打趣的说,手工制作很简单,主要是享受制作的过程。是啊,小小针线活儿也唤起了我儿时家里艰苦朴素,简单幸福的生活记忆。
记得小时候过年,妈妈都会为我们兄妹三人赶时间缝制新衣。每到深夜,缝纫机哒-哒-哒-哒地声音在灯光昏暗的小屋里绕响。妈妈矮小的身材,坐在缝纫机旁,脚踏在机板上,手拨动转轮,针头一起一伏地跳跃,笨重的缝纫机在她的手脚配合下,变得轻巧有节奏,声音清脆自在,时而妈妈还低声哼唱,像是演奏与和声的完美配合,悦耳动听。在那个艰苦朴素的岁月里,因为有了那台缝纫机和缝制衣服地劳作,给清贫的家里增添了不少乐趣。
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儿,妈妈做我的衣服格外用心和耗时,手工缝花儿,裁剪纸样儿,丝带盘扣,花线勾边都会用上,现在每每拿起妈妈缝制的椅套,坐垫,就像是又呼吸到了儿时小屋里的欢乐气息。
那时候每件成品完工前,妈妈都要让我们试穿好多遍,一会儿上完领子试穿,一会儿上完袖子试穿,一会儿缝完裤脚试穿,一会儿裤腰缝好又试穿……我和小哥最调皮,在床上蹦蹦跳跳,手里甩着小布条边打边穿,嘻嘻哈哈好热闹。妈妈看着我们穿着半成品衣服在床上东倒西歪的样子哈哈大笑,那笑声很爽朗,就像她豁达直爽的性格一样。一年一年,岁岁迎春,妈妈在一针一线的琐细劳作中,不知疲倦,勤劳乐观。成年后过春节,我会购置新衣,在镜子前试穿,华丽盛装在身上的感觉怎么也不及儿时妈妈让我一遍一遍试穿时带给我的那种纯粹、温暖和快乐。
那些由妈妈亲手缝制的过年新衣,现在依然能清晰地在脑海里呈现:粉色的确良上衣,口袋上彩色的三角布尖,一个个排列得整整齐齐;白色娃娃领,对称褶皱荷叶边缝制在左右门襟上,像可爱的小公主;马蹄袖钉上两粒珍珠扣;条绒布罩衫,配上手艺考究的蝴蝶盘扣;浅灰色长裤对缝上也会搭配黄色沿条,旁边还会绣上小花小草,一针一线倾注了妈妈所有的智慧。
我从小就跟着妈妈学做针线活儿,可以说是边玩边学。刚开始,是学着缝沙包,经常把底面缝错,甚至做个半成品扔下就跑了。缝发带时,金丝边总是缝的宽窄不对称。慢慢开始学着用缝纫机,床单缝边也砸不直。每当这时候,妈妈都会耐心教我,拆了缝,缝了拆,即便是浪费了布料,也不训斥我,而是让我再练再做。现在想起我的那些"拙品",还会哑然失笑!
妈妈的耐心引导和鼓励使得我喜欢缝纫的兴趣没有被自己的屡次"失败"而抹杀。那年初中毕业,我报名参加了30天的裁缝学习班,在班里实习的第一件成品就是给妈妈量身定做了一件淡蓝色长条纹直筒裤,非常合身,妈妈穿了好多年,这不仅是因为她节俭,也是因为我的成长和回馈对她来说格外珍贵和满足。
岁月一晃,妈妈已是古稀,两鬓斑白。如今家里已经没有以前那些针线活儿了,偶尔会缝缝补补,也是小针线活儿,但是每每动手缝制时,都会有一丝丝涓涓细流在全身流淌,我知道那是根植在心里的幸福——妈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