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华为诗,夕阳西下新月初挂为诗,英雄美人为诗,懵懂人生亦为诗。愿某字某词某句拨动心弦。
一、面对真实,面对灵魂
曾经热衷过网络小说一段时间,特别是初始人人欺负,却总有红颜垂青,最后登上人生巅峰的桥段。这类型小说可以很低成本地让我有扬眉吐气的错觉,代入感异常强烈。特别适合在这个仿佛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消磨时光,塞满零碎的时间。
消遣如网络小说、电视剧、综艺等并不是毒药,它们生而吸引眼球。只不过是我们过渡地服用而已,如同成瘾。
成瘾不是一件坏的事,坏的是逃避。当期许得不到回应,当发现世界不是我们期望的模样,同时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这是一种巨大的挫折感。同时手边有一种低成本的东西,怎能不深深着迷。
火热的电影《前任3》有一句台词:成长不一定会得到什么,一定会失去什么。我们终究长大成人,不同儿时,父母帮我们构筑世界的模样。那时的世界,与我们的期望一模一样,因为父母的爱,我们看到的是残缺而充满爱的世界。
成长,我们失去了护航者,世界和天气一样变幻莫测。多少人躲在避风港而不敢望向惊涛骇浪的大海。
这不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而是真实的年代。只不过这些真实太真实,让人不知所措而已。真实地存在贫富差距,真实地存在格局高低,真实地存在优胜劣汰。资讯发展展露更多真实,社会节奏不断在提速,挫败感被放大被隐藏。
时代的冲击,我认为我已迷失。我上班,我下班,我赚钱,我花钱,我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在哪里。我是谁?我不知道我是谁?身份的标签逐渐模糊,仿佛社会里面的一个千人一面的小零件。最可怕的事是在自己构建的国度思考,无根之花萎缩而丑陋。
庆幸命运的安排,庆幸我抓住这一次的安排。成长的味道是苦的,感觉是痛的。如同网络小说的主角总是经历了痛而变得无敌。不过我们忽视了痛的长度和深度。镁光灯下聚焦的只有成功和光鲜,而幕后的失败和痛苦被多少人有意无意地忽视。浮躁的不是社会,而是我们自己。
为什么成长如此苦如此痛?因为成长就是能够看到完整而真实的世界,看到完整而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世界很大很大,真实的自我很小很小。我不是超人,我不是天选之子,我没有特异功能,也没有藏在戒指里面的老爷爷神魂指导我练成神功。我努力不一定会有收获,我喜欢不一定会一直在一起,我不是站在舞台的中央,甚至连登台的机会都没有。
我还有很多很多缺点,很少很少优点。这是真实的我。世界有很多很多的人,真的很多。唯一感,是成长前最大的幸福感来源。
面对不是唯一,扯断失真的藤蔓,才能看到自己弱小的灵魂。
只有看到,你才知道他需要什么。成就、文学、音乐、财富……世界是那么大,他一定有喜欢的。
千人千面,与众不同的是灵魂,唯一的是灵魂。成长后最大的幸福感是灵魂的唯一。
二、尊重不一样的自己
“千人一面”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词。
本能地会抗拒被标签为“路人甲”。然而,将自己隐藏同化为集体的其中一人,不标新立异,不作为出头鸟,寻求安全感。这可笑,却让人笑不出来。
“枪打出头鸟”、“融入集体”这些一直童年教育的导向,却总容易让我们断章取义地忽略语境或者说是前因而铭记。很多人真的很喜欢简单,简单地归纳一句话作为生活的座右铭,企图一个思维解决所有问题(包括曾经的我)。这样的思维模式,加之高校模式化的教育,怎么会不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
你应该考公务员。你应该考研。你应该谈恋爱。你应该结婚。你应该买房子。你应该生儿育女……所有的“应该”都是应该吗?
为什么不是我想考公务员?为什么不是我想考研?为什么不是我想谈恋爱?
千人一面,很可怕。
人生经验应该是吸取,而不是复制。
我看过术数八字,发现自己一窍不通;我学过素描的入门,发现线条都是如此难;我弹过吉他,发现不成一曲;我射过箭,很喜欢那种凝神的感觉;我浏览过旅游杂志,很喜欢那些风景;我看过心理学的作品,很喜欢里面探究自我的方法……
以上的事,很少人会知道。觉得“不一样”会带来风险,只有“一样”才是安全。我选择了“千人一面”。
选择“千人一面”更可怕。
失去灵魂的唯一,只有社会附加的责任或者职责,有幸福感吗?
高晓松: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尊重不一样的自己,尊重自己的灵魂,知行合一。你喜欢赚钱,请努力;你喜欢摄影,不要忘记带上的相机;你喜欢和家人一起,多点回家。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你会发现每个人都不一样,只是你曾经以为一样。
张国荣的一个作品《我》:
快乐是 快乐的方式不只一种
最荣幸是 谁都是造物则的光荣
不用闪躲 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
不用粉墨 就站在光明的角落
我就是我 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三、To be a better man
不要忘记学习,不要忘记运动,不要逃避真实,接受真实的自己,尊重不一样的自己,做想做的自己,做不一样的自己。生活不容易,却很简单,活成你想要的模样,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不以成功而论,但愿不负余生。
参考:
《拖延症再见》----动机在杭州
《开放的智力》-----采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