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Z打电话来,我们闲聊了一番,最后她问我,AM,HANH要写日记吗?JZ告诉我,H的老师是一个很有想法的老师,每天会提炼出一些话题,引导孩子们写日记,但H非常讨厌。
我说,可以不写吧,如果他那么讨厌的话。写作是为了培养他的逻辑性、表达能力,如果他不讨厌写作文,大概可以不写日记吧。但我又说回来:“不能他讨厌就完全不重视他相关的表达能力,你可以和他交谈一些话题,和他一起阅读,之类的”。
仓促之间,挂断了电话。小学生要写日记吗?如何看待儿童写作?我查阅了知网的文献,其中郑伟的硕士论文《游戏精神与儿童写作教育》一文,引起了我的思考和一些共鸣。下为摘录:
1.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长期以来,有关写作研究多注意于作文技巧,文体知识的表层汇集,较少致力于写作思维、心理、审美意识、语言机制等深层结构的概括和探索。
应该把言语学习和表现,既看作是外在生活的需求,又看作是人本身内在的、个体的精神需求,是人的言语潜能与个性的张扬,是人的言语上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求。
可以说,成人对成长中的儿童实施系统的写作教育,既是社会对儿童的需求,也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但是,这种社会化的要求以及在这种要求下实施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如果不是建立在对儿童精神特点深刻体认基础之上的话,将很难实现写作教育“为人生”价值追求,写作教育也难以摆脱成为社会生活“工具”的命运。
传统儿童写作教育的一个重大缺失,就是只注重于写作教育促进儿童书面言语社会化的功能,忽视了儿童精神成长对局面言语表达的独特需求,导致了许多违背儿童书面言语表达习得规律的现象。当这种意志与儿童个体精神发展存在矛盾时,不但无益于儿童言语社会化的进程,反而败坏了儿童对写作活动本身的胃口。这种早期写作经历中的精神挫折,对其今后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无疑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早期的写作教育更多应该发掘儿童自然状态中所隐含的言语创作潜能,如儿童特有的想象、幻想力,激发他们对写作行为西峰的兴趣,使他以最好的心态开始自己的“言语人生”。
“游戏精神”是最具儿童精神特点的一种心理状态,而写作行为是主体内在精神的局面言语表达形式,写作教育应充分重视“游戏精神”对儿童写作行为的影响,使之在儿童写作教育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弗洛伊德说:“每一个游戏着的儿童都与创造性作家一样,是在创造一个他自己的世界,或确切地说,他是在以一种使自己快乐的方式重新安排他世界里的东西呢?”现行的写作教育,为了尽快实现儿童局面言语的社会化目标,过多地把成人的言语意志通过各种形式的写作训练强加给孩子,再加上写作教师写作理论修养的相对欠缺,使写作教育处于一种非理性的无序状态。写作教育的主体内容就是教学生掌握起承转合的行文格式、通顺规范的语言表达、名目繁多的表现方法乃至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等等,这几乎是许多写作教师的集体无意识。但是,如果学生用纯熟的写作技巧的却不是出息主体内在的真实思想情感,写作教育又有何价值呢?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所说的:“写作,像一种精神状态,早在他还没写满几先令纸以前,就在他身上产生了,可以产生在少年时代,也可能在童年时代……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的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