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st and the worst is yet to come.
时代剧变的分岔路口,让人焦虑的因素太多了:房租、房价、物价、教育、医疗、就业率、经济增速、新旧行业更替、新旧科技更替,等等。
焦虑是正常情绪和生物本能,因为担忧未来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潜力。焦虑的生物目的不是沉浸在焦虑情绪中,造成稀缺的管窥,而是应该理解焦虑的源头并改变能改的部分。
理想的情况是情绪保持平稳,出现焦虑等悲观情绪时抱抱自己,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现象。(抑郁则要就医)
普通人不过盛世蝼蚁,被时代挟裹前进,以上的焦虑因素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暂时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主要靠运气)。
从概率上讲,极大的成功主要靠运气。
未来不可预测也不可控,黑天鹅事件频发,世界是混沌的。虽然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核心则有相似。
从个人角度的看,虽然极大的成功主要看命,但持续改进则是可行的。
人类生存,甚至比较好的生活需要的不太多。如果按照《贫穷的本质》这样的最低要求,需要比较安稳的住所,安全的饮食,适量运动,基本医疗(必要的疫苗和基础病痛治疗),比较好的社会支持(精神支柱),教育。出生在近几十年的中国城市,其实已是很大幸运。无论是自律,还是继续教育,只有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后才能做到。
虽然第八点主要还是靠投胎,希望我国继续攻坚脱贫,按照正态分布,“留守儿童”的智商和发展潜力和城市小孩并无差异。基础教育能带来巨大的回报。天才的创造是人类的财富,蛋糕越做越大才会更好。
之后的发展,比较核心的有复利和持续学习。持续学习能继续拓宽眼界和改善思维模式,智慧有复利效应。打通越多的通道,(类似交叉学科)创造力也会更强。
万变不离其宗,学习方法大致类似,新技术多是在旧技术基础上的革新,有部分核心内容维持不变。技术和世界形势变化很快,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勉强跟上速度。
当每个人都知道“风口”的时候,其实它已经差不多过去,此时再准备进场门槛已经迟了。若错过风口,则继续学习技术,等待下一个风口;在下一个风口到来时再抓紧机会。
未来不可预测,11.点的“风口”只能事后才知道。科技敏锐感是个谜,是坑是机很难说。积累可迁移的技能很重要,主要用于被坑后快速复活。
活在当下并坚持做有复利的事情,如果成本边际递减就更好。例如在网络上分享文章,学习经验,短视频,等等;又或者是写代码,成本只在第一份,后续的代码copy成本趋向于零。
我爱写代码和学习新技术,代码(和技术工程)是新时代的魔法。以前要死要活的图表,代码只要几行就能做出来,而且加个自动化就能(几乎)一劳永逸。以前看很久的问题,画个图就能看到异常点。虽然新技术经常被媒体框在特定行业中,其实它只是个技术手段,可以用在任何地方。
一穷二白的无产阶级,万万没想到一台小小的电脑竟能创造价值。新技术,新的软件产品,甚至AI,竟然能从电脑中创造出来,超兴奋。开源精神与专利并不冲突,某些底层技术开源能创造更大的高端价值,例如linux,例如python。
现在的开放式区域也很多,开放式公园里兵乓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跑道等等都是免费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也是人人都能去。
经济说到底和生产力相关,更好的环境配置,人才教育和就业环境才能带来更好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对个人,对整体都一样。降低链接成本,省去中间冗余部分,并提高终端生产力。
最近的焦虑明显拖慢了我的学习进度,(对我来说)近乎停滞。短且带有激烈情绪的新闻、微博、短视频、社交信息让人过载。
分类系统虽然被用来做推荐系统,但个人亟需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和分类系统来做信息分类:邮件、社交信息、微博热点事件、多家新闻媒体信息去重、精炼切身的政策和法规信息;精炼新技术趋势和学习方向。这还是个人对信息爆炸最好的处理。GitHub上竟然没人做这个...
2018.8.21 日常
世事无常,天天都带着希望嘛。每个人根据经历构建的现实模型都不同。快乐是短暂的,平稳的痛苦是永恒的。我更希望当今是螺旋上升进程中的平稳态。
往上数几代(男)人,那时候女人地位跟牲畜差不多,没有财产权,裹脚等等;只有男人能进族谱,想想都很可怕。
听八九十岁的老人讲过去,普通人几乎个个是文盲,获得教育全靠富翁做善事。识字不被骗已是幸运,小学毕业更难得。战争都经历过。
五六十岁的中年人讲过去,人生起起伏伏,谋生大多时候也很艰难。
三四十岁的青年讲当年破碎与辉煌,大多是错过风口与暴富机会的不甘。
二十多岁的我们自己,则刚刚开始(希望是)波澜壮阔的一生。
十多岁的小朋友,则要经历高考改革,大学录取改革,教育方法和就业技能革新。
谁比谁轻松呢,普通人的生活都是挺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