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库里选择这部电影,完全是冲着水草丰茂的环境去的,猜测那一望无边的金黄沙漠,夕阳孤影里的驼铃阵阵,面颊潮红的少数民族老人孩子,以及那空旷嘹亮的草原牧羊歌声,该是一段洗刷心灵的剧情片。看完却清晰的感受到,给看片人洗涤心灵并不是电影的目的,呼吁呵护水源,保护生态才是电影最终的目的。因为从头到尾,主人公的命运,游牧民族的命运,都是因为环境。
影片用一对八九岁的兄弟的视角来展开。因为沙漠化严重,草原像更深远处退化,游牧民族裕固族兄弟俩的父母只能将哥哥交给爷爷带大,到了上学年龄,让兄弟俩在一起生活上学培养感情,日常对哥哥也是明显偏袒。可是哥哥对父母的做法并不领情,认为他们抛弃自己不可原谅,尤其是当爷爷去世,父母并没有回来,更加深了他对父母的仇恨和误解。放暑假了,弟弟从学校回来找哥哥一起回家找阿爸阿妈,哥哥却不理会,把弟弟关在门外。沙漠地区白天热晚上冷,弟弟晚上就裹着一条毡子,靠在自己的骆驼身上睡觉。他并没有恼火,很平和地接受这样的局面。第二天早上,哥哥一开门看到门槛上放着的干粮,便知是弟弟的主动示好,可他依然不说一句话,门一关又钻屋里了。弟弟再次发起进攻主动游说:爷爷现在死了,你不把爷爷带去找阿爸阿妈,爷爷的灵魂就回不到草原,找不到家了。弟弟用飞快的语速陈述。我们暑假去找爸妈,你以后想回来这里还可以回来。哥哥终于被说服,抱着爷爷奶奶的遗像,放走爷爷骑的白马,牵着自己的骆驼,和弟弟一起开始了寻找爸妈的漫漫征程。
七天六夜,一对兄弟,两只骆驼,500公里沙漠路,两个孩子经历了太多磨难。说是磨难似乎并不准确。他们好像习惯了途中困难,因为全程没见他们崩溃的绝望。迷路的时候,弟弟说,阿爸教过他,迷路时顺着水流的方向走,游牧民族的家在河流附近。哥哥不同意,认为骆驼是对水源最敏感的动物,于是松开骆驼,让它们俩带路。骆驼一路狂奔,来到的地方却是河流早已干成了平地。继续走,曾经的村庄只剩下断壁残垣,昔日小伙伴的照片压在瓦砾中,人已不知所踪。沙漠里行走,两个人已很少有话,沉默在火辣辣的太阳下一步步向前挪。沙漠那边还是沙漠,稀疏的几颗沙棘带不来一丝希望,他们孤独无助地行走着。水越来越少,快喝完了,弟弟的骆驼生病快要死了,哥哥拿把匕首要杀了骆驼吃肉喝血,弟弟夺过他的刀拼命保护自己的骆驼。两人扭打在一起,哥哥最终一气之下打了弟弟的心窝,留下受伤的弟弟和生病的骆驼,独自走到了一座寺庙。
恐依门庭望,回来莫太迟。这是影片中兄弟俩途经的寺庙里喇嘛自言自语说出的话。但这也仅仅只能成为夙愿了。因为那日渐枯萎的草原,日益扩张的沙漠,逐渐干涸的河流,逐渐远去的游牧,都在告诉他一个事实,游牧民族的时代已生存危机,或许不久的将来,一切都已成空,哪还能站在门口,等待家人早点回来!
事实确是如此。当两人极尽力量找回老家时,却看到昔日美丽的草原处处盖起了厂房,高高的烟囱冒着白烟。而自己心心念念想念的爸爸,不是和阿妈在放牧,而是当起了搬运工人。
影片叙述的情绪是热烈的,是绝望无助的。在浩浩无边的沙漠里行走,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只凭借两桶水和一包干粮,要熬过烈日当头和寒夜漫漫。累了,就铺一块破毡布,躺在骆驼的身影下休息。困了,就找个能靠的稳的地方睡觉。船头上,断墙边,废弃寺庙,沧桑老树下,或者直接就在沙漠的沙土上,插两根棍,绑一块布,在那一小片阴凉下歇息片刻。饿了吃干饼,渴了泯一口水。执着坚定地循着记忆里的路线往前走。两个少年,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在驼铃声声的陪伴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沙漠深处走去。空旷的沙漠里,暴晒的沙土,时间似乎已经疲惫地停止了,除了意念,估计已成一具行走的机器。他们并不害怕,因为远处有阿妈烧好的香喷喷的饭,等着他们呢!
他们本该和父母一起为小羊接生,给小羊剪毛,骑骆驼放羊。可退化的草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工厂覆盖,或者被退草还耕,他们只能向更深的草原走去。这一路是孤独的,寂寞的,疲惫的。弟弟盼望明天找到阿爸阿妈后,全家人一起去放羊的愿望,或许永远都实现不了了。他们还要向更深的草原走去。那里到底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