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深入到一个城市的历史,沒有跟他的命运过往建立深刻的连接,我们去某个城市旅行,感觉除了在某个风景点打个卡,在商店购个物,或者到特色店品尝美食,其他好像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实,想拓展旅行的深度,一定要读读城市传记,用一座座城市拼出世界历史地图。我们希望现代的每一座大都市都有一个传记,比如西安传,成都传,北京传等等。
英国作家斯蒂芬.曼斯菲尔德《东京传》,不仅了解东京,进而了解日本。从偏僻渔村到现代化都市,东京的历史有什么特别?江户川、浅草寺、三越百货、东京塔,这些我们熟知的东京地标,都有着怎样的故事?这本书会告诉你,东京是一座数次被毁灭又重生的城市。
灾难,最终成就了东京对自我的重塑。让这座位于世界极东处的都城始终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生灭无常。带着人类共通的情感来看待过去与历史,我们会深刻感受到,和平与发展,永远是最重要的事情!
01 江户时代
提到东京,人们头脑中浮现的是一座时尚之都、“赛博朋克”之城。它高度繁华,以极高的密度聚集当代大都市所具有的一切元素,给予人强烈的感官刺激。
据说弁天女神以跃出水面的鱼为媒介,引导领主太田道灌前往一座低矮的山丘。在那里,女神命他在一座名为“江户”的平凡无奇的渔村附近建造一座堡垒。这是关于江户城起源的传说。
1590年,武士家族首领德川家康来到了这个被沼泽环抱的凄凉渔村,开启了它崛起成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的历史进程。德川家康策划了一场针对北条氏的军事战役,而江户据点与围绕着它的关东八州则是他的回报。
当时的日本社会可以说是世界上有史以来管理最完善的封建社会之一,而其具有的社会等级秩序正是江户城的物理结构的蓝本。
人们痴迷于安全,决意建造一座任何潜在攻击者都无法撼动的堡垒,于是他们在这里建立起陡峭的城墙。城堡的内城墙由石块垒砌成的巨大墙体构成。水道、随潮水涨落的护城河、房屋和街巷共同构成了“城下町”,它们如同众星拱月一般围绕着中心的江户城堡。
江户城堡不仅是早期城市在地貌上的中心,而且也是它的神经中枢。到了1640 年,江户城堡终于竣工。它的首要地位在城市的地图中得到了强调:它永远出现在地图的中心,占据着江户的大部分高地。
02 熊熊大火
关东平原易受干燥的冬季风影响,而江户又有大量的木结构建筑,极易发生火灾。1657年1月18 日爆发的明历大火是同时代最著名的火灾之一,它摧毁了江户近三分之二的建筑。
这场大火的另一个名字“振袖大火”更为人所知。起因是本乡的本妙寺为一件和服举行的一场驱邪法事。曾有三位年轻女子得到过这件和服,却都在穿上它之后英年早逝。在仪式中,一阵风吹过,和服的灰烬落到邻近佛堂的屋顶,引燃了一系列的大火。
在西风的助力下,火势蔓延到了相邻的汤岛和骏河台地区,紧接着相继烧毁了日本桥、佃岛、木挽町以及位于浅草的重要米仓。大火曾暂时熄灭,但它在武士街区小石川复燃并继续扩散,摧毁了江户城堡和不计其数的武士住宅。是夜,更多的火焰在糀町地区熊熊燃起。
烈焰刺穿了江户城堡里的大片空地,烧毁了主楼,熔化了地窖中储藏的所有金子。城堡的内墙,还有装饰其上的著名宫廷画师狩野探幽的无价之作,统统被付之一炬。
肆虐了两日的烈火夷平了930座大名宅邸、350座寺院和神社、1200座商人住宅和61座桥梁。火灾的受害者据估计在10.8万人左右,而当时整个江户的人口不过30万。这场大火将人们逼上了绝境,灾后的第二天下了大雪,在天寒地冻中,幕府立刻从粮仓调拨了救济粮进行发放,但许多人仍然死于饥饿和低温症。
03 涅槃重生
江户没有被火灾吓倒。要生活在日本最具文化活力的城市,总得付出一些代价,火灾就是其中之一。火灾后,城区的规模得以扩大,灾前的乡郊住民现在变成了江户城市大众的一分子。积极向上的市民们甚至决定为大火找出些诗意的优点,称这种周期性的火灾为“江户の花”(江户之花)。活力重新在江户市民们的血脉中流淌,他们干劲十足,叛逆难驯,时不时地与官方制定的最优规划争夺着城市重建的主导权。
江户这座城市肆无忌惮地发展着,人口激增,在1720年就超过了130万,居世界首位。相比之下,欧洲最拥挤的城市伦敦在1801年才有85万人口,北京在那时刚刚达到了百万人口。
在江户,商品交易与手工生产都将女人排除在外,这种就业特性使得江户的人口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女性。
城市管理与公共建设的举措也许是由占人口少数的精英阶层发起的,但江户自己的居民——下层阶级——看起来才是城市特性的真正决定者。那些上溯三代都居于江户的人现在宣称自己拥有“江户子”的别号。江户子们对自己的无所事事感到骄傲,并且公开嘲笑对金钱的渴望:“真正的江户子喜欢火焰和斗殴”“存钱的江户子不是好江户子”,等等,这类表述能反映出他们的价值观。江户子们象征着城市的能量与欲望,代表了一股强大而难以驾驭的潜在力量,而这股力量正是幕府当局的重点怀疑对象。
在《东京传》中,读者也将了解到在后面的一百多年东京的历史,它的幸与不幸,荣耀和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