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天,朋友无意抱怨:毕业了,我该何去何从?
我第一次见到他迷茫的样子。大三的时候,他一心一意扑上考研的路途。他十分勤奋,早六晚十的,怎奈他碰壁了。
对于踏入社会,走进职场,他可一点经验都没有的。要说有,就是他那份短短一个月的实习证明了,但是别人介绍去的,不用面试,干的都是杂活。
他说,竞争太激烈,刚刚的几次面试又被刷下来。
他很沮丧。
他说,社会太残酷,上千人争抢一个职位,而且都是博硕海归的。
他很痛苦。
但我却鬼使神差地想起海底捞的服务员,她们好像从来没有痛苦,至少在客人面前不是面无表情。有客人在临走前,随口问了一句:“有冰激凌送吗?”海底捞没有冰激凌,但服务员没有回绝,而是面带笑容地答道,请等一下。五分钟后,服务员拿着冰激凌气喘吁吁地跑回来,这是从超市买来的。
2
很多人都说是海底捞上层的精明——他们制定以服务为核心的经营理念。服务就必定离开不了服务员,所以顾客享受到无上的服务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这样的一个事实——服务员们当然必定辛苦的事实。
顾客的抱怨和一些匪夷所思的要求并不是没有的,这些不合理的抱怨的,甚至有时的理所应当的请求,都会压垮一个劳累和挫败感容易积累愤懑服务员。海底捞的服务能做到如此精致而别样,当然离开不了优秀的培训,但是这些更多的是诉求于个体内心的强大和不懈的努力的。
她们至少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她们也应该是乐于其中的。
我想说什么,回到我朋友的问题,他觉得自己这么努力却还是失败了。考研失利,面试受挫,于是抱怨社会。我这样说,不是他不能抱怨社会,将郁闷的情绪宣泄出去是好事,但也要知道,尽人事而听天命。
你说什么?鸡汤?呃,对不起,我浇高汤,我承认。但且容我徐徐道来。
就业人数多,就业压力大,这是既成的表面事实。
表面事实,为什么说?因为其中的一个深层原因是我们没有看到:无数的岗位缺口正在蒸蒸腾腾地冒出来。近段时间,有报道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750万人,比今年毕业生就业人数还多得多。
到这里,你一定会反驳说,都快毕业了,那些岗位哪有我们的份。
你对了,但也错了。这只是时间问题,不代表未来一两年后没有我们的份。要填满这个坑肯定需要是时间的。
所以,我们需要学习,不断地自我更新迭代。
实在抱歉,又给你灌了满满一壶鸡汤。但别慌,我有清汤。
3
这会牵扯到又一个深层原因:不要忽略你的潜力。
社会没有错的,我们不应无休止的抱怨它。恰恰相反,我应该感激它。这是最好的时代,历史是最好的证明。我们应该信心十足,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我们自己。
我朋友很坦诚,他说,我的心态有问题——焦躁不安,无端担忧。
我知道他的情况,家境不是很好,考研一旦落败便无法东山再起,只能找份工作,补贴家用。几次的面试又让他灰头土脸,这毕业临近,他焦躁的情绪越发明显。
为什么他会这样?明明如此勤奋,却屡屡惨遭失败。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花的时间明明比别人多,收获的偏偏比别人少。这是上帝的偏爱吗?或者他们的运气比较好而我们的运气比较差吗?
我的这位朋友,有一个毛病,就是盲目勤奋。比如做微积分,他一口气把一套练习册做完,对完答案却不再理会,继续做题。他说,一旦停下,我便焦虑。他不认为他在机械地学习。因为每多一点的知识都是成就感的获得。这一点,我很有感受。
我一度也很焦虑,期待自己也能指数型增长,学习速成,于是一口气报了法语、创业、营销、微观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金融思维、微信公共平台运营、初级Java Web、环境搭建、演讲、TOEFL,还在喜马拉雅上买了许多音频。当时,我很有干劲,每天都在不停刷课,觉自己每天都在进步,那是一种爽翻的感觉。可正如高潮总会过去一样,随着课程的一门一门结束,我的学习激情也慢慢被抽干了。
殊不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陷入了人类本能的魔咒。为什么呢?原因有三点:
(1)大量的自以为的有效时间,其实都是无效时间
(2)低难度,囿于舒适区的刺激
(3)没有大量地正确重复
4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所谓进步不过是建立在看视频音频教程的基础上,原因是视频的反馈系统和不断输送新信息的能力在刺激和维持着我们的高潮。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大脑有三个系统:管理生理功能的大脑核区,用来推理思考的大脑皮层,还有控制情绪的大脑边缘系统。其中大脑边缘系统主导着我们的本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睡眠、学习和记忆等活动,影响着我们对外界因素的反应。大脑边缘系统内部的一个部分就是杏仁核,负责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它也是控制学习与记忆的脑部组织。
神经递质 “多巴胺”和天然镇痛剂、尤其让人产生快感的“内啡肽”产生于大脑边缘系统的核心部分——基底核,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如多巴胺分泌的增多导致内啡肽也增多,而内啡肽的增多也导致多巴胺增多,如此循环。相反也是一样的。想再了解其中原理的可翻阅相关书籍,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的大脑喜欢新事物的刺激,当新的信息不再输入时,它就喜欢本能,或者说是舒适区,既定成型的习惯,这区别对刚接收到信息的重复,它不喜欢这类还不能成为习惯的重复。
这也解释了人们一旦受挫,他有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并徘徊在里面出不来。同样的,当人们一直有舒适区里游荡的习惯会促使他愿意离开舒适区,难以摆脱原有的习惯。他已经在熟悉的领域中寻找快感,就不会到陌生的领域寻到痛苦。这是便本能的魔咒,它让我们原地踏步又觉得自己在进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都被本能摆弄。想了解这一方面知识,可阅读马克·舍恩·克里斯汀·洛贝格的著作《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上面我提出三点原因,但其实不止三点,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还有心态问题。但限于篇幅未能展开。
不过,我非常赞同一个观点:心态是随着自身实力的提升而提升。
5
我们用三个步骤来破除这一个魔咒。
首先,自我定位。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我们以后的步骤都是依此为标准的,这是目标,是方向,更是唯一的准则。要清晰、具体,而且是唯一的定位,这很重要。
建议是你最擅长的职业,比如与你专业相关的职业。比如写作,就要确定某一领域的,如悬疑小说。
对于你感兴趣的职业,除非擅长,否则先把你的兴趣放在一边。人的兴趣是会变的,而你擅长的东西相对而言比较固定的。
对于我们的自己的专业,我们比较自信,无论在面试的时候,还是工作的时候。这对于我们积累经验,拓展知识面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我们容易在短时间里得到升职的机会。
其次,拆分目标。就像把一头大象装进冰箱那样,我们需要把大象进行切块才能放入冰箱。对于目标,我们往往急于求成、一蹴而就,或者不会洞悉过程的复杂性。比如一个刚学厨艺的人是不知道盐少许、油适量的,要清楚地指明盐三克、油两勺,不然他做的菜,会有人吃吗?我很怀疑这位新厨师的侥幸。
对目标的拆分也有利于我们建立即使的反馈系统。我们玩游戏时的杀敌,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杀敌。那么在于敌人的厮杀过程中,一个招式过去,敌人的血槽哗啦下落,这就是即时反馈给我们带来的兴奋,于是我们很容易地迷醉于坚持不懈地杀敌之中。在游戏当中,这种反馈到处都是,敌人的血槽,杀敌时的收获,人物的成长等,这些都是看得见而且非常及时。只是我们不察觉罢了。
那如何拆分?因情况而异,但限于篇幅,举个例子。一次面试,我们可以拆分为三个阶段——面试前、面试时、面试后。再针对每个阶段再细分,比如面试前,我们需要做什么,不仅仅收集各种资料,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针对练习,比如心理状态的调整训练,口才的训练,临场应对的训练,突发情况的处理等等。
再比如要成为悬疑作家,其训练中必有一块就是多读,但多读有是怎样的多读,读什么,什么读,都有讲究的,不能盲目地读。例如,需要读悬疑经典,要精读取其好句好词,要泛读取其玄妙的情节,要深读体会其深邃的思想等等。没有一番苦功夫,是不会成就事业的。
那如何设置反馈机制?比如写文章,不断增加的数字,不断增加篇章,定期奖赏自己完成的任务等等。这些都是因人、因事而异。设置反馈机制的妙点子是有很多的,聪明的你一定会想出来。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刻意练习。其实就是正确的执行。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在他们的著作《刻意练习》里提出四个方面的内容:脱离舒适区,刻意进行难度训练,不断专注地重复,获得反馈。
这是把大目标化为小目标之后一小块一小块地突破的方法。比如,学习网球,我们正手、反手、发球、步法、接发球等的进行一一练习,不断纠正错误的打法,重复正确的打法。这样我们就得需要一名好的教练,他为我们的打法做出纠正、指导和反馈。这名教练非常重要。
而在职业的方向上,自我定位其实也相当于不断纠正我们朝着正确方向上训练的教练。
6
毕业了,但朋友,我们何必焦虑呢。
更何况我们从没有毕业,更不会失业,只要你还活着,只要你学会正视自己,做个终身学习者。我们做不到y=an (a>1),但我们可以做到y=kx (k>0)。
像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一样,海图,我们没有,但我们就要奔向自己构想的那个目标,我们是终身探险家,并乐在其中,而以上的三个步骤就是我们拓展新航图的帆船。
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所以我们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