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行的路上,你一定会遇到一些阻碍:自己的惯性;他人的偏见。
面对他人的质疑、评判,不要和人争辩。
1.你修行的目标本来就是消除分别心,你的争论正反映了你的分别心,你不能接受不同的声音,这与目标相背。
2.你知道的那些道理,无需向别人分享,更无需求得别人的认可,因为你了解那些的目的,不是为了向他人宣扬,而是自用。
3.人为什么会争辩?
(1)自我认同
把“观点”等同于“自我”,当别人质疑我们的想法时,我们会感到自我被攻击(心理学称“自我威胁”),于是激烈辩护。
当人过度确信自己正确时(心不虚),争辩成为维护自我认知的工具。心理学中的"自我确认理论"指出,人们会本能地维护自己的观点,因为这关乎身份认同。就像哲学家叔本华在《论争的艺术》中提到的:"人们总是用争论来证明自己正确,而非追求真理。"
人都有自以为是的倾向,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生存的需要,是自我得以确立的前提,或者说,每一种观念都在支撑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人才会那么容易起口舌之争。争辩本质上人在维护自己是自己的根据,是自尊心较量。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广自己的是,还是独善其身的是。你自己成为自己,不需要得到被人的认可,所以你不需要说服别人,观念推广的背后要么自大,要么不自信。
(2)认知闭合需求
认知闭合需求是人类心理的一种本能,指的是人在面对不确定或复杂问题时,强烈渴望快速得出明确结论,并抗拒模糊、矛盾或开放性的信息。
这也是大脑的“节能模式”:人类大脑天生喜欢确定性,因为不确定会消耗更多能量(认知负荷)。于是,我们容易: 依赖旧有观念(“我一直这么认为”), 排斥矛盾信息(“我不听,你就是错的”)
4.用心理学的投射理论分析,你争辩的的是像对方的那个自己,他人的分别心正显示了你的分别心消除之难,那些是非对错,好坏成败的偏见,固化已久。这个世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你要允许自己慢慢改变。
5.老子说的不争,首先应该是不和人口舌争辩。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争,允许自己如其所是,允许他人如其所是。
6.这世界有一种难,就是行之难。学理论,不是为了和人争辩,而是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