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她有一个爱好,唱歌。
我说,挺好的,花钱买点设备,坚持唱下去。
妈妈说,花那钱干啥,只是个业余爱好。
我说,正因为是爱好,所以才要多付出心力。
和妈妈的这一段对话,让我在想,爱好这件事,只要随便“爱”一下就“好”了吗?
01 “不敢献丑”的爱好
受老妈遗传,我也有一个爱好,唱歌。我们都一样,老天爷赏的好嗓子,适合唱民歌,类似山路十八弯什么的,不在话下。
可是,我们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完全是仅凭感觉的野路子。我们也从没自学过唱歌的技巧,反正是个爱好,花那时间干嘛。
不靠唱歌吃饭,也没有志向当歌星,闲暇时自己哼几句,如果去了KTV,偶尔当个麦霸,那感觉还不错。
碰到一群完全不会唱歌的人,我这个爱好,还能嘚瑟。若遇到的都是唱歌高手,我这爱好,拿不出手。
对于唱歌这个爱好,我曾经也很勇敢:
大学时,一度流传我唱的“洪湖水浪打浪”,旗帜鲜明地表现我是湖北人,让大家印象深刻。
公司年会,跟同事们搭档唱了法语、英语和中文的串烧,我努力没拖大家的后腿。
表弟的婚礼,我自告奋勇上台,唱了一首《最重要的决定》,祝福他们白头偕老。
当然,这些都只为博观众一笑,自娱自乐罢了。
若是朋友一本正经地介绍我会唱歌,我不知道该如何接话。若是让我去参加个什么歌唱比赛,我是万万不敢献丑的。
现在想来,我那薄弱的唱歌水平,完全是靠“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在支撑啊。
说到底,我的爱好,因为没把它作为一件正事对待,没有深入去钻研,最终沦为一个“不敢献丑”的爱好。
随便“爱”一下,肯定“好”不了。
02 “半途而废”的爱好
今年,我们认识了一些95后的朋友,她们都是朝气蓬勃,青春洋溢的留学生。
聊天时,谈及“爱好”一事,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她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两个兴趣爱好,而且父母从小就开始培养她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经过长期的学习,专注的练习,即使是业余爱好,她们也很专业。有关乐理和乐器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和她们聊天,我也了解到很多前所未闻的知识。
不管是学习钢琴,还是小提琴,她们都参加了考级。遗憾的是,最后由于高中学业紧张,不得不中断了,没有坚持考完。
上了大学,又因为各种重要的事情,把爱好这件事放在了一边。
毕竟都是业余爱好,如果不学音乐,不走钢琴或小提琴的职业路线,最重要的事,还是把大学专业课学好。
因为搁置,所以水平一直停留在那里了。长期不摸乐器,会越来越生疏。要想拾起来,就要费一番功夫。
朋友们说,为了不让手生,回家了没事就要弹上两曲。现在看来,不应该半途而废,如果坚持下来,现在一定更好。
朋友们还说,不同的乐器也有相通的地方,如果熟练掌握一件乐器,学习其他的乐器也很快。只有坚持下来,才能到达不同的境界。
我羡慕她们,羡慕她们拥有青春年华,而且多才多艺。随便演奏几下,那气质,美艳不可方物。
从她们的故事中,我明白,“爱好”这件事,需要坚持学习,需要付出努力,也需要表现得专业。否则,爱好这事,你并没爱过。
如果付出了时间和金钱,仍旧半途而废,非常可惜,甚至可能后悔。
用力“爱”了,没有达到满意的结果,心里肯定更不“好”受。
03 “矢志不移”的爱好
我和老公是属于那些年除了认真上学,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爱好的那一类人。
在我们小的时候,由于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所限,那时没有机会学习,也不流行培养兴趣爱好。那时的观念是,“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
等到我们上完大学,又变成了“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的局面。因此,我们夹在中间,好尴尬。
如果有一个兴趣爱好,平时可以陶冶情操,业余时间也不会那么无聊,虚度许多时间。如果能把这项爱好发扬光大,也会增添非凡的魅力。
所以,我们把这种好好培养一个兴趣爱好的愿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我们想帮孩子尽早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并希望这种爱好,可以伴随终身。
至于是否将兴趣爱好发展为终生职业,取决于她自己,那是另一个话题。
无论遭遇任何境况,到了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把这项爱好坚持下去。
就像爱因斯坦爱好拉小提琴一样,小提琴伴随了他整个科学生涯,他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小提琴的造诣也很深。这两者并不矛盾,相辅相成。
如果选择一项爱好,就要对它矢志不移。因为“爱”,所以“好”,才能证明自己,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