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工作的关系,偶尔需要出去采访。
是人物访问,对方大多在之前已经收到了采访提纲,所以我一般只需要见面时寒暄几句,之后就按提纲提问然后聆听、记录,加之有同事兜着,所以出现冷场、尴尬的机会很少。
但是,生活中就不一样了,常常遭遇尴尬的情况。
我是一个很怕尴尬的人。起码以前是这样的。
例如除了家人好友外的三两个人待在一起,如果不说话,我就会觉得很尴尬。
于是不得不在头脑里迅速搜寻话题,把话头抛出来,然后对方跟着聊几句,自己再接上,把尴尬消解了,心里才舒坦些。
怕尴尬的人遇上不怕尴尬的人,对于怕尴尬的人来讲就更尴尬了。
因为你体会到的,对方体会不到,还觉得这样很正常。
如此一来,怕尴尬的人就只能独自一人在心底搜肠刮肚找话题,甚至自我对话,百转千回。
感觉自己都要炸了有木有?!
看过一个关于尴尬的数据。说两人在一起说话时,如果忽然停顿4秒钟,尴尬就会出现。
荷兰心理学家纳姆克杰•克登博格发表在《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两个人在交谈过程中始终保持流畅,那么双方都会感到自尊感,而且更易达成共识。如果对话仅仅中断了4秒钟,就会让人感到尴尬、担忧、焦虑、合不来和被排斥,再次回到密切交流的过程就会存在很大困难。
所以,对于心思细腻的人来讲,估计第5秒开始就会局促不安,到了第10妙,估计都要爆炸了。
从这一点看来,手机还是有一点用的,起码在无话可说时可以心照不宣地拿起手机,假装认真其实心不在焉地在屏幕上划啊划的,跟能把尴尬划掉似的。
虽然无可奈何,但也算有个过渡性质的如释重负。
2
其实,这个世界也存在一种不说话也不会尴尬的关系。
通常到达这种关系的人彼此都知根知底:
要就是血缘关系如亲人,要就是经过长期感情培养或长时间筛选下来的闺蜜/基友等。
而第一次见面的人成为好友,则要讲因缘,讲频率,是可遇不可求的。
频率相同,就容易引起共振,乃至一见如故,谈笑风生,甚至相见恨晚;
倘若频率不一,彼此都get不到对方的点,就容易出现鸡同鸭讲,冷场尴尬的情况:
讲个笑话,对方呵呵应付;
聊聊生活,对方心不在焉;
兴趣爱好,彼此没有交集;
倘若连三观都南辕北辙,那就更是如坐针毡,让人有夺门而出的冲动了。
3
影帝黄渤有一个演讲,题目叫做《谁会拒绝一个幽默的人》,其核心论点是:幽默是为了化解尴尬,真正的高情商就是不让人感到尴尬。
在演讲中,黄渤提到了几个事例,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
说他有个朋友是少白头,每次坐公交都有人让座,结果他还每次都坐了。
黄渤就反问他:“你怎么这么不要脸啊?”
他朋友说了,“我要是不坐的话,让座的人会很尴尬的”。
这种事情我亲身经历过一次,让了座,结果老人不用,说快到站了,于是我坐回去不是,不坐回去也不是,只好干站着,等老人下了,才如释重负地坐回去。
林宥嘉有一首挺火的歌叫《说谎》,里面就有一句歌词:别说我说谎,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可见幽默不仅可以化解尴尬,有时候更是一种厚道,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品行与修养了。
4
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幽默可以化解尴尬,但幽默是一种能力,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
正如我在《请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逗逼》里写到的那些个逗逼,起码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要能察言观色,体察人心,收放自如,否则一不小心弄巧成拙,弄个小冲突,小尴尬变成大尴尬,那就更尴尬了。
既然幽默是一种能力,不懂的人容易掉坑,得慎用,那如何“正儿八经”地避免尴尬呢?
在我看来,有几个途径:
1)聊点通用话题;
如果实在找不出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那就聊些通用的,像天气冷暖、明星八卦等都是相对安全的,特别是几个人闲聊时,你一个通用话题抛出去,总有一两个人能接得上话。
2)问问/说说对方/自己近况;
如果不确定讨论什么话题,或者没有什么趣事可以说,就直接问问别人的近况吧,当然也可以说说自己无关痛痒的小事,说不定能引起别人的兴致,打开话匣子。
3)学会自嘲甚至自黑;
自嘲和自黑是避免尴尬最简单的方法,“上口”容易,且不分男女长幼,场合贵贱,最重要的是自嘲/自黑表现的是一个人充分的自信——因为没有充分的自信人是不愿意用贬低自己来活跃气氛的。
……
等等。
5
当然了,上面这些都是教条。
在现在的我看来,我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文首我写的是“以前很怕尴尬”。
那是以前,现在我不怕了(除了工作需要的访问外)。
为什么呢?
因为既然相约见面,彼此都要为此付出一点什么,总不能一方独自承受煎熬,绞尽脑汁地找话题,另一方则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看表演”吧?
要真是这样,那就把尴尬进行到底吧!
比的就是定力,谁沉不住气,谁就输了。
哈哈哈哈。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你害怕尴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