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书,进步不止。这里是椰子私塾。
昨天我们领略了中国的狞厉之美,今天我们了解百家争鸣时代的审美规律。
❶ 儒道互补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占据中心地位,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则作为对立补充。儒道互补,成为后世中国思想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
1、儒家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占据首要的作用。为什么是孔子呢?因为孔子用理性主义精神重构了原始巫术文化——礼乐制度。情感、观念、仪式是宗教三要素。孔子将其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现实生活中,而不是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这也是儒学不是宗教的原因。
2、道家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趣味上也起了决定性作用。表面看,儒道是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实际上他们是互补的,是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关系,各有侧重而已。
3、儒家强调艺术的实用功利,而道家强调超功利的审美关系。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其审美规律。
❷ 赋比兴原则
比起其他艺术种类,文学的产生较晚。后人从国风和先秦诸子散文等作品中总结出了“赋比兴”的美学原则。
1、对于赋的解释,比较单纯清楚,朱熹语,赋即对事物进行铺叙,直截了当地把它说明白。
2、对于比兴的解释,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因为它们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表达情感才会成为艺术。——主观情感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必须客观化,才能成为艺术。
3、说理文字因为有了形象性、情感性、风格气势,也便具有了审美性。情感、理解、想象的不同比例的组合形成不同的风格。以情入理,情理交融,合情合理,在说理的时候也重视情感的作用,这是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也是实践理性的又一表现。
❸ 建筑艺术
中国艺术审美的特点是强调情感的抒发,并且这种抒发受到理性的制约,这种特点也体现在建筑艺术上。中国建筑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呢?总的说,就是体现了实践理性精神。具体表现在:
1、神人同在一个世界。中国建筑代表是宫殿宗庙建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的神灵祭拜便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如周朝的“左宗右社”这种建筑体现了中国人生活在神人同在的一个世界,而西方则是上帝人间的两个世界。中国也没有国教,儒学起到了国教的作用。
2、实用理性的平面纵深。中国建筑具有现实功用,是实用理性的表现。
3、对称美。作为建筑群,它讲求的是方正整齐、气势雄伟。所以它不怕重复雷同,在同中有异,讲究一定的变化而不致呆板。
4、飞檐:线的艺术。向上的飞檐,使得整个学生的建筑有了飞动轻快的感觉,再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显得沉稳大气。
5、宝塔与城墙。那层次变化的大雁塔,具有中国式的宝塔美。明城墙,它厚实直立而雄伟高大,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端正宏大美。
6、园林艺术。它是另一种审美趣味:错落有致、自然幽深。
10个月阅读40本书,包括:自我管理、沟通协作、心理学、逻辑思维、社会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商业素养、哲学素养、生活,每周一本书。希望能够做到——今天比昨天聪明一点点。
这是艺术素养部分——《美的历程》 (作者 李泽厚)精读版的阅读笔记。Day-3/6。
Keep g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