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研究认为,除了年龄、家族史和性别等遗传因素不可改变外,其他危险因素(尤其是行为因素)都是可以纠正的,因此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可以防治的。
一、高血压
高血压既是疾病,又是许多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致死致残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二、吸烟
吸烟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证明吸烟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相关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被动吸烟也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烟草燃烧时产生的烟雾中致心血管疾病作用的两种主要化学物质是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吸烟的危害是低剂量,长期持续的慢性化学物质累积中毒过程。但研究还发现,吸烟者戒烟后,烟对身体的毒性作用会慢慢消失。
三、血脂异常
大量临床和流行病研究证明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早期发现血脂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十分重要。由于血脂异常一般没有症状,必须通过血液检验才能发现。故推荐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一次空腹血脂。已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一次血脂。
四、糖尿病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所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由于 胰岛素 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引起慢性高血糖,并伴有脂肪、蛋白质以及水、电解质甚至酸碱代谢紊乱。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肾病、神经病变)和大血管并发症(心、脑和周围血管病变)。与糖耐量正常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是糖耐量正常者的2~4倍。
人群前瞻研究资料显示,无糖尿病者首发心肌梗死存活的患者的8年存活率与有糖尿病而无心肌梗死患者的8年存活率相似,因此糖尿病又被称为冠心病的等危症。
五、不平衡膳食
人类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食物。能满足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需要并不会导致疾病的膳食称之为平衡膳食。营养成分和结构不合理会导致疾病的膳食称为不平衡膳食。
引发心血管病的不平衡膳食因素主要有:
①饱和脂肪摄入比例过高;
②总热量摄入过多;
③胆固醇摄入过多;
④钠摄入过多和钾摄入过少;
⑤蔬菜(包括豆类食品)和水果摄入过少。
六、超重和肥胖
衡量超重和肥胖最简便和常用的生理测量指标是体质指数[英文缩写为BMI,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2(m2)]和腰围。前者通常反映全身肥胖程度,后者主要反映腹部脂肪蓄积(中心型肥胖)的程度。两个指标都可以较好地预测心血管病的危险。虽然近来的一些研究提示腰围在预测心血管病危险方面要优于BMI,但前者的测量误差大于后者,因此BMI仍是简便、实用、更为精确的测量指标。同时应用两个指标预测价值更好。
减重可明显降低超重肥胖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使罹患心血管病的危险降低。控制能量的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是降低体重的有效措施。在饮食方面,除要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外,还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控制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包括高脂肪食物、含糖饮料及酒类等以及适当控制主食量。另外,减慢进食速度也有减少进食量的效果。在运动方面,规律的.中等强度身体锻炼是控制体重的有效方法。此外,超重肥胖患者还应有意识地增加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量。
七、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压力引起心理应激,即人体对环境中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激素分泌增加等等。
另外,长期负性情绪或过度的情绪波动会诱发冠状动脉收缩,粥样斑块破裂从而引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对已有心血管病的患者,心理应激会使病情恶化和容易再次引发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复发)。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是心血管病防治的重要方面。社会进步会增加(而不是减少)心理压力,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这包括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个人健康的社会心理状态。纠正和治疗病态心理是心血管病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病态心理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观察和询问(本人及亲朋好友、同事等)以及各种心理测试量表,由医学心理专业及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完成。必要的生理生化检验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的主要方法为:
①避免负性情绪;
②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正视现实生活;
③有困难主动寻求帮助;
④处理好家庭和同事间的关系;
⑤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
⑥增强承受心理压力的抵抗力,培养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
⑦心理咨询是减轻精神压力的科学方法;
⑧避免和干预心理危机(一种严重的病态心理),一旦发生必须及时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