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下》相当简洁地概括了《周易》称“易以道阴阳”。确实《周易》的逻辑的主线便体现在“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核心上,同时也揭示了古人心目中,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而《周易》的阴阳概念也成了后世儒、道、释等不同哲学流派竞相使用和发展的文化资源,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何谓阴阳。
最早甲骨文的阴阳二字皆以“阜”为偏旁,后期才简化为“阝”。“阜”是山的意思,因此阴爻最早体现的山与阳光的关系,阳光照耀处是阳面,而背阳之处为阴,之后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观察越发精进,于是便有了“山南为阳,水北为阳”之说,反之就是阴。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地名都有阴阳二字,体现的就是所在的方位,比如岳阳就是处于天岳幕阜山之南,洛阳便是处于洛水之北。在《周易》爻辞中,中孚卦九二爻辞中的“鹤鸣在阴,其子和之”中的“阴”亦是背阳处的意思。
将阴阳与吉凶概念的挂钩源于先民们原始崇拜的意识。如《国语·周语》便有将阴阳与国运吉凶联系的记载:
幽王二年(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
然而随着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越发细致,人们对吉凶、阴阳的认知渐渐地从二元对立逐渐过渡到辩证和谐的状态,而阴阳的概念也逐渐从先民们的吉凶意识中逐渐超脱升华,而后才有了《周易》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概念。
对于阴阳概念概括最为贴切的,便是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所云的:“阴阳,一太极之实体。唯其富有充满于虚空,故变化日新,而六十四卦之吉凶大业生焉。阴阳之消长隐见不可测,而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于此。知此者,尽《易》之蕴矣。”
简单而言,就是陈梦雷所说的:“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易之理如是。”
《周易》中的阴阳关系已不再是阴阳概念初始时的简单对立关系,而是有着一组系统的变化规律:从对立到消长再到平衡的关系。
《易》以阴阳为基础,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关系,如乾象征着刚健主动的纯阳特性;坤体现的是柔顺被动的纯阴特性。他们所代表的就是自然界中相互对立的阴阳关系,如日夜、冷热、雌雄的关系。这世间的万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一面,但对立面之间又存在着互相制约依存的关系这就是阴阳的消长。
《易》中阴阳的消长大方向体现在六十四卦的变化细节则是在每一卦中阴阳爻的互动关系中。如泰卦和否卦就是一对覆卦,两卦皆由乾坤组成,但乾坤的上下位置正好是颠倒的,所体现的正是阴阳消长,吉凶相易的关系。而十二辟卦所体现的亦是卦与卦之间的阴阳消长关系,而对应的便是一年四季的寒暑更迭。阴阳的消长说明了天地间万物的发展会在阴阳力量的变化中不断演变着,因此这世间没有永远的兴盛或者衰败,阴阳、吉凶、盛衰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易》所追求的是阴阳平衡的理想状态,亦是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当阴阳平衡,事物皆能稳定发展,若阴阳失衡,则意味着变革与重构。如水火既济所体现的便是水与火之间的和谐关系,象征着事物的圆满顺利;而火水未济则是水火关系失衡,导致事物由平顺走向动荡。因此阴阳和谐亦提示我们处事要拿捏好分寸,一旦过度偏执向任何一方都会带来失衡。
若能掌握《周易》“一阴一阳”之道,便可以轻松抓住卦与卦,爻与爻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引申到人事中,也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