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解析
《刘胡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课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位以红色故事为主,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伟人的英雄事迹,去感受他们身上的伟大的品质!懂得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那些不怕牺牲,不辞辛苦的伟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和无尽的辛劳而换来的,让学生学会感恩,初步在学生心底种下一个“红色的小种子”!课文写了共产党英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坚强不屈,最后牺牲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赞扬了她从容不迫、为国捐躯的高尚品质。
二、课堂反思
(一)学情研究
红色主题的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尤其是在很多难理解的词语上,如本课中的“叛徒”、“收买”、“威胁”、“牺牲”等。其次,红色故事发生的时间离现在太久远,学生很难感受到那紧张又危险的氛围,现在孩子们生活太幸福,很难感同身受。那么在营造氛围上,我会稍微花一点心思。
(二)成功之处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们扫清了文字的障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同学们能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本节课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同学们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请用横线画下来,你从这个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很多同学画出了刘胡兰被收买,被毒打,被威胁的句子。部分学生读出自己画的句子后,说自己的感受,刚开始他们还不能说得很完整,只是说:“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敌人很残忍,刘胡兰很坚强。”接着我引导他们:“什么是收买?先找到这个词语。再读一读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以及它所在句子的前后几句话。说说你的理解。”小晟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说:“老师,收买就是拿钱去买别人。”我再引导:“拿钱或者好处去诱惑别人叫收买。”再让学生朗读句子。
接着学生说最让他感动的是,刘胡兰最后的那句话。我接着提问:“她多大?为什么不怕死?她宁愿死,也不说出同伴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就一个一个回答,有的说:“她才15岁。”有的说:“她怕同伴也陷入危险。”有的说:“她不怕死,因为她是共产党员。”
有的同学说她被打的鲜血直流,都没有说出同伴的名字,让他感动。这里我让同学们想象,她哪些地方在鲜血直流?他们回答说:“肩膀,腿,手,头,后背……”我接着问:“她有没有向敌人投降?屈服?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回答说:“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这句话看出她没有投降,屈服,并且很坚定,勇敢。”
最后总结,“你觉得刘胡兰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说:“我觉得刘胡兰是个伟大的人。”“刘胡兰是个很坚定的人。”“刘胡兰是个很英勇、不怕牺牲的人。”……那么“她这么做得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保护更多的同伴。”“保护同伴,就是在保护什么?”这时我插入了故事,“那时候共产党员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在不断地努力着,可是国民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联合地主们一起杀害共产党员,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就这样,共产党员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民党和地主们对老百姓非常苛刻,还记得老师和你们说过,地主们把自己的田地租给农民们,要求他们无论收成怎样,都要交很多的粮食吗?最后可能农民伯伯们家里一粒米也不剩。而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们,分田地给老百姓,和老百姓们同吃同住,帮助老百姓做很多事情。如果没有了共产党,人民就没有了新的希望。所以刘胡兰,她宁死,也要保护共产党员。她保护的不仅仅是共产党员,还是人民们的希望。”
最后,我提问:毛主席怎么评价这件事?学生回答:“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挽联”的意思,“挽联”就是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为什么毛主席有如此高的评价呢?我播放了一个视频。同学们回答,刘胡兰生的时候,为祖国的解放工作做出了许多贡献,死也是为了保护更多的共产党员,保护人民的希望。再齐读最后一段。
(三)不足之处
1.学生能力有限,能够主动学习,参与讨论的学生不多。把满堂言变成了几人言,课堂变成了几个人展示的舞台。
2.学困生关注不够,学困生听得比较迷糊。无法理解和感受。
3.朗读指导不到位。虽然让学生读了很多,但是没有让他们分角色朗读,虽指导学生朗读刘胡兰语言的时候要读出坚定和不屈,但是只是让几个同学练习了,再让全班共同练习。
4.没有让学生们说一说,你想对刘胡兰说点什么呢?引导学生们学会感恩先辈。
(四)改进措施
课堂上完更加关注学困生,加强朗读的指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