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电影《大兵小将》的创作特色
《大兵小将》这个故事主要是以战国初期,梁国和卫国之间一场战役为背景,讲述这场战役中侥幸活下来的梁兵(成龙饰演)和卫将(王力宏饰演)之间发生的故事。
从电影的名字不难看出,”大兵“、”小将“的设计主要想突出梁兵,弱化卫蒋。从影片开头,我们就能看出,梁兵不愿打战,所以才会选择装死逃跑,这是梁兵的心理诉求,也是整个电影的主题,反对战争,渴望太平。
电影开头给我们展现了一场战争结束后的惨烈场景,主人公梁兵,以他的假死技巧活了下来,在他清理战场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名梁将和另外一名主人公卫将,他们为了一面旗子打了起来,结果梁将被卫将打死。
因为梁国有规定,凡活捉敌国将军者奖赏良田五亩并免除兵役。梁兵不想打仗,只想回家种田,所以为了获得梁国的赏赐,梁兵就俘虏了这个受伤的卫将,并开始了他回国领赏的过程。
这个地方是整个故事的重要情节点,也是电影故事中的激励事件,即整个故事展开的主要原因和首要推动力。激励事件必须是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平衡的事件,并促使主人公产生再次恢复平衡的欲望。
在这个故事里,梁兵的欲望是回归田园,要想满足这个欲望就不得不带着这个卫将回国领赏;卫将的欲望是当将军,继续为自己的国家战斗,要想满足这个欲望,卫将就必须摆脱掉梁兵,重回卫国。因此,当两个矛盾的欲望被捆绑在一起后,必将引发一系列对抗事件,这样就为故事下一步的展开,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故事中段,以梁兵和卫将之间的对抗为基本基调展开,分别引出了卫将的弟弟和他的部下、白衣女子、逃荒的乞丐、娄凡人等。这些人物在影片中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
卫将的弟弟,他的目的是为了杀掉哥哥夺取皇位,这个人物的出场安排在最前面,一方面增强故事冲突的紧张感和艺术性,另一方面也为故事的下一个转折埋下伏笔。当然,你还可以解读出人对权利的贪婪、战争的残酷等,这里不展开说。
白衣女子和逃荒的乞丐,他们主要代表的是被战争迫害的普通百姓,尤其是那帮乞丐,他们在抢夺东西的时候,用的都是农民种地用的工具,这既能深刻的表现人物身份,同时也能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去呼应影片反战和祈求太平的主题。
娄凡人,一群游牧匪帮,他们的存在代表的是一股不太确定的力量,因为他们的目的并不明显,故事中唯一交待的就是“他们还算规矩,重情义。”但正是因为这群不确定力量的存在,才将故事引向一个确定的结局上。
故事的后半段,娄凡人开始展现了他们目的-抓奴隶。但抓的过程中,卫将和梁兵也被抓了起来,这就一下子把卫将弟弟这条情节线与娄凡人连接到了一起,从而引发两股势力的冲突,最终以卫将弟弟的死结束对抗。
这个时候,故事就产生了新的转折点,即由卫将弟弟的死,改变了梁兵与卫将之间的对抗基调。这个改变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卫将,他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大人物的欲望给世间众多小人物带来的伤害,以及权利背后的残酷。
另一个是梁兵,他在影片中有一个未变的价值观是,不能绝后,比如它对待怀孕兔子的态度,以及他要担起传宗接代的使命。由此他联想到死去弟弟的卫将,如果这个时候再把他送去梁国领赏,对梁兵来讲是有违他的价值观的。
还有一个方面,梁兵可能觉得即便领了赏,如果战争不停,也未必能安稳的种地。但如果放了卫将,卫将可能会兑现他十年不战的承诺,这样或许比送他去领赏更好。
故事的结尾,梁兵到达梁国后,决定放了卫将。当卫将走远后,他发现此时的梁国已经被秦国所灭。梁兵表现出无法接受亡国命运,不愿投降,结果死在了秦兵的弓箭之下。
这个结局中,放掉卫将符合整个故事对梁兵这个人物特性的设定。而最后的不屈服,则充分展现了梁兵对太平的渴望,以及这个小人物身上的大情怀。
整部影片在色彩方面,大量使用了低饱和度来展现,只在局部使用了高饱和度,比如油菜花田的那一幕。这个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色彩高低饱和度的变化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以及渴望太平的故事情绪。
影片中比较多的使用了远景和特写镜头,这两个镜头的大量使用,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展现故事情绪。尤其在特写镜头方面,歌妓的将剑放入雨中,我们能看到雨水冲洗着沾满鲜血的剑身。还有挂在孤树上,随风飘动的许愿牌,这些特写镜头的设计,都是在表达人们对于战争的痛恨,和对太平的向往。
除了画面,电影在声音方面也在传递着不同的故事情绪,比如梁兵哼唱的歌谣,从开始的哼唱到故事中段,以及最后,每一次哼唱其实都在传递着不同的情绪,同时也展现了人物内心在这个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大兵小将》这个故事通过小人物和大人物之间身份和诉求的巨大反差来展开,既表现了人物在故事中的戏剧张力,还以一种独特的视听和有趣的叙述方式,完美的表达了整个故事的内在诉求和艺术内涵,是一部不错的大情节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