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孩子有一个共性:羞涩。课堂上尤为明显,刚开始我以为是所提问题太难了,后来发现,上课不张嘴或者回答问题声音小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不会,所以不举手,不会说。
2.缺乏自信,害怕回答错误,同学之间嘲笑,不敢说.
3.曾经回答问题,受过打击,自尊心受挫,不愿说.
4.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或者大部分同学不一样,不想说
5.习惯,就不说。
就这样,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下,本就”羞涩”的孩子,日益”胆小”。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在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下,即一节课注意力的保持集中15~20分钟,做出如下改变。
一、谈。
虽然只是三年级的孩子,但作为独立个体,思维能力是不存在差异的,恰当的交流也有益于拉近师生距离。有的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抓住教育时机,将这些利弊关系讲给孩子们听,能感觉到她们的触动。课上,我将经历与学生进行沟通,在齐读环节,我从每个人身边经过,有时站直就能听见,有时需要弯腰,有时则需要靠近唇边。我告诉他们:”让老师站着听到你的声音”,要勇于发声,至少在读书这一方面。
二、变。
学生的胆小,很大原因是不自信。我会在问题的设置上,呈现梯度和关键引导,及时给出鼓励与评价。努力改变课堂氛围,教学环节结合各课特点给予丰富性,给学生新奇感,抓住她们的注意力练。加强训练,从字到词再到句。潜移默化的改变,从不会说到会说想说,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我真心发现,教育这事,急不得。在你着急的时候,孩子们不紧不慢,在你习惯的时候,孩子们反而突飞猛进。最后以此句激励自己勿忘初心:平庸的教师在说教,优秀的教师在解惑,卓越的教师在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