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在“当当云阅读”APP里读到一本关于写作的书《人人都能学会的写作变现指南:自媒体时代写作带货变现全攻略》,一打开序言就被作者齐帆齐的人生经历所触动,看着这篇洒满阳光的文字,却莫名想到至今仍然影响着我的那份情结——内心孤寂。那份孤寂与齐帆齐的人生经历毫无关联,但是不知何故,我就在看完齐帆齐对自己青年时期的生活状况的描述中不由想起来了。
那份孤寂从少年时期就一直伴随着我,一直不停的滋长,如一根剪扯不断的丝线捆绑着我的心脏,只要一触动心间就充满一种难以言说的凄凉和孤独。现在我已有自己的家庭,还有一双儿女,那份感觉的时间少了,但是那种凄凉与孤寂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触发而至。
在我幼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就因现在来说死亡概率极低的病(我一直都有这样的认为)而离开了,我对母亲没有什么印象和概念。每年给母亲上坟,眼里一堆黄土就是我对母亲的概念。只要是我一个人给母亲上坟时,望着那一堆黄土总忍不住流泪,也曾经面对一轮冰冷的月亮想起从他人口中对母亲讲述的记忆碎片里寄托着无比思念。
其实内心深处,我知道那不是真正的思念,那是一种内心母爱缺失的企盼,但这种期盼对我来说注定是永远得不到的缺憾。
我无法理解贵州这个小县城里那个年代的偏僻小村里人性的扭曲,为什么我的父亲会让一个给他生育了两个孩子的女人独自留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里生活?为什么就连自家的亲叔伯与其妻儿会去加害一个老实巴交的对他们没有任何伤害的拖着两个孩子的女人?为什么自己的奶奶会对自己的儿媳百般刁难?为什么自己的奶奶要把我唯一的小弟过早的交给另一个世界?因为我的母亲太过于老实就有罪么?!傻人就该被欺负?!
那份孤寂是在离开父亲一个人回到家乡读书就开始越来越深重的植根在我的内心。
到了初中以后,我对继母有一种抗拒,其实我的继母本性来讲不是苛刻无情的人,但总有一种不冷不热围绕着我,我一看到她与我的父亲的三口之家,我就似乎成了弃子。
父亲常年跟随工程队到处跑,那个家我没有归宿感,那个“妈”我陌生。所以,我当时就想一个人远离他们去一个属于我的地方生活。到了初二升初三时,我和继母的关系就极不融洽,基本上长期不归家就连吃饭都是在父亲单位的食堂。也许是父亲对我与继母的关系感到疲倦,或者是我的户籍不在本地不能参加中考,反正我的父亲把我送回了家乡贵州贵定这个小县城来了。
从此我开始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家乡寄人篱下的读书、生活。初三那一年里,或许是我的三舅经常关照我或许是学业太忙或许是时间不长还没感受,偶尔到同学家或老师家会开始产生孤独感但不深刻,反正现在已记不起什么。
进入高中,开始住校因为当时学校住校条件太差,后来我就在学校周边租房读书、生活。那时候,就开始害怕周末和寒暑假的到来,就开始羡慕别的同学有家可回、有亲人关爱。别的同学周末不回家乘好睡个懒觉,可我却总睡不着。一个人像没有魂儿的无比焦躁的东走西窜但又觉无趣,看到有小朋友在父母的陪同下一家人亲亲热热的,心里就无比羡慕得走神,心里就不由产生一种说不清楚的凄凉。
一到寒暑假我更是茫然无措,不知道我该去何方该去干点什么,因为哪里都不是我的“家”。这种情愫一直煎熬着我,一直到大学期间我都无法摆脱。所以,我认为我的父亲是不负责任的,对我的父亲也就没有什么感情,缺少任何有效的交流。
读大学那几年不仅是我的外婆家(外婆和外公已经过世很久了,外公是我唯一有种温暖的感觉)这边的亲人,还有我自家叔伯这边的亲人开始进入我的视野,但那都是别人的家不是我的,心底总有一份缺憾。我曾经很天真地试着把他们当做我的亲人,但是在他们的眼里我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无法作为他们的亲人,我总游离在似亲而非亲之中,找不到亲人温暖的感觉。特别是这几年涉及到我和我的母亲的田土山林的产权这些经济利益的征占的时候所有的虚情假意荡然无存,我没有去争一分也没有去问谁要过什么,但我从亲人那里看到了亲情比财薄的嘴脸。
此生,那份孤寂可能一直会在心里陪伴着我。但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我没有成为冷酷无情的人。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温暖。也许是自己品尝过那份缺失的孤寂,让我对自己的小家倍感珍惜,对自己的孩子无比心爱。我会努力陪伴,让他们不再有我内心的那一种孤寂。
愿我天堂的母亲和小弟,也能在一起相互温暖、相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