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十年代的街头演出到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再到两千年大陆电影的崛起,直到今天,中国电影一直在追赶美国、韩国电影。《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一出好戏》《流浪地球》都是代表。试问,一个好电影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可能每个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每个时代也会给出不同的评判标准。从武侠、无厘头喜剧、动作电影、科幻电影每个类型都有其侧重点,重点是观众接受什么样的东西。《绿皮书》却是个另类,这部电影的成功,没有视觉冲突,也没有烧脑情节,却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演绎反种族歧视这个主题。
一、生而为人,无从选择。Shirley一个黑人古典钢琴师,因为是黑人,虽然作为演出的嘉宾,表面上称为贵客,却无法在大堂用餐、甚至上厕所的权利也没有,何等的可笑,却又笑不出来。这里看出的只是种族歧视,再进一步想,身份歧视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出生就决定了尊卑,富家子弟天生优越,从生活环境到物质资源,从择校到人生设计,无一不是平民能够想象到的,我们仅仅把“添奶盖”嘲讽成自己的幸福生活。再衍生到地域歧视,北京人笑上海人,上海人笑外地人,外地人笑北京人,在这样的变态心理下支撑下,只是满足了个人内心的空虚感。出生在哪里,什么样的家庭,谁也决定不了,为什么回有如此多的相互歧视呢?有人会说应该是社会没有达到高度的文明,其实这是推卸责任的看法,根源在于人内心无法抑制的“恶”,我们都有责任,不可推卸。
二、多数就是“真理”。多数人形成的观念,就像真理一样很难撼动,餐厅主官告诉Shirley:“你不能在这里用餐,这是传统”。建立餐厅之日起,这里是不允许黑人用餐,这个和当年日租界树立“华人和狗不得入内”异曲同工。多数代表的权势的集中,拥有主导话语权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遵从大众。正因为这样,才出现了家族、种族、国家。
三、自我救赎就是放弃堕落。电影中Tony很幸运拥有一个善良贤惠的妻子,自己却是一个不思上进的市井小民,在俱乐部做公关来维持生计,为了赢得50美元可以连续吃掉26个汉堡。在金钱的驱动下,给黑人Shirley当了司机,改变也就由此开始,从看不起黑人到试着了解黑人,最终成为了Shirley的好朋友,与其说是观念的转变,不如说是对自己的救赎。他开始意识到,说话可以文明,这样写信妻子才更高兴,武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换一个观念,自己也会成为人生赢家。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平穷本身,而是不知道自己平穷,甚至把平穷当作富有。
四、迈出第一步,可能是小丑,也可能是英雄。Shirley是黑人的英雄,是迈出第一步的人,在大多数人认为黑人应该是肮脏、地下、平穷,而Shirley却学起了古典钢琴,活出了白人认为的高雅,他想改变现在的观念,所以在音乐会路线上,本来可以选择高收入的北上路线,却选择了危险的南下之路,为的就是想改变人的认识,争取作为人的尊严。反思这种不平等已经存在了百年之久,如此长的时间却鲜有人站出来争取这样的权利,其实,每个人都明白,出头的也许会成为英雄,但大多成了小丑。这让人联想到抗战时期两个鬼子两把枪征服整个村庄。无独有偶,多年后的XX事件的报道,八九个暴徒追赶这上千迈出第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气人,无一人反抗,最终导致严重伤亡事件,事发当时饭馆大姐让大家躲在自家的饭馆免授伤害,大姐成了英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惨痛教训无数次的警示我们,改变要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