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后,就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在读本科和读研的时候,虽然没有什么做出什么成就,也过的平平淡淡的,但是庆幸自己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读书期间一直都喜欢看书,毕业了也每天看一些书。作为一个体育学院的学生,室友都好奇我为啥不喜欢玩游戏,却喜欢看书,而且能够静下来心来看书,都说我不像体育学院的学生,反倒像文学院的学生。
也不知道是怎么养成爱看书的习惯的,也许是受到姐姐的影响吧。姐姐从小喜欢看书,她从小学就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每次回来都带一些书回来。她考上大学之后学的汉语言文学,每次回来密码箱里都装了好多书,也不嫌重。小时候有时候不太理解觉得姐姐为什么要带这么多的书回来,多重啊,书有啥好的,一看就看一上午,吃饭了还在房间里看,干饭也不积极。有时候,自己没事做就会翻一翻看看里面的内容,后来发现自己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觉得书里的故事好有趣。印象中自己那时候经常看读者、青年文摘、萌芽等杂志,也有姐姐带回来的文学书籍,里面有好多故事好喜欢看。高中学业繁忙,自己在学校时有空就看一些杂志或是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高中成绩不好,数学和物理真的好难,自己咋也也搞不懂,经常受到父母的责骂,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感兴趣的书就没有那么难过了。
高中如果成绩好能够考上大学的话也许我会选择文学院吧,可是自己却只能依靠体育考上大学。上大学之后,由于是体育特长生,体育学院的课程都是要学习很多的运动项目,自己也不感兴趣。加入社团时本来想加入读书社,读书社招新时看到很多报名的基本上都是其它院的小姐姐,却没有体育学院。一想到自己和女生说话都脸红,看到这么多女生我都不敢过去报名,就错过了加入的机会,现在觉得当时忒但小了,也许当时加入了,说不定还能有机会脱单,这也是一个遗憾吧。大学里的空闲时间比较多,每天的课程也不多。室友们都有空去运动打球,玩游戏,我就喜欢到图书馆借书看,经常是自己一个人在宿舍看书。感觉大学里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教室、食堂和图书馆了吧。学校图书馆比较小,自己看的书基本上都是文学作品,带有很强的故事性。这些书籍都在图书馆一楼,我去的最多的就是图书馆一楼,以至于在图书馆的负责借书的小姐姐都认识我了,她还特别不理解我这么一个体育学院的学生这么喜欢看文学作品。那时候自己主要看的书籍主要是一些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像刘震云、张爱玲、余华、赵树理、毕飞宇、路遥等作家的作品。有时候,姐姐会推荐一些书给自己看,我也认识了一些文学院的朋友,也会问问她们喜欢看什么。
有时候室友问我看这些书有什么用,天天看这些书也不看些专业方面的书籍,还说我还不如去文学院呆着算了。我那时候就觉得看书可以打发时间,自己看书的时候也就不感觉无聊了。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吧,看书都不用花钱,多好啊。自己有时候看书时也会想想看书的意义在哪,后来看到几段话说的蛮好。有人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你看过的书会沉淀在你的精气神中,会体现在你的文字中。有人说读书就想你吃过的饭,虽然你不记得你之前吃的什么菜了,但是它们都长成了你的血肉,读书也一样,虽然看过的书大都不记得里面的内容了,但是都提升了你的思想。大三大四的时候,考的书就杂一些了,觉得别人都懂得好多,自己好多都不懂,和别人聊天都不知道聊什么。看的书就不仅包括文学作品了,看了一些关于画画的,历史的,做菜的,心理学的,犯罪的,悬疑的,医学等方面的。
读研以后,由于要做研究,需要看大量的文献。虽然还是学的体育学专业,但是导师说现在都流行做交叉研究,看的都是都是人类学方面的书籍,看其他书籍的时间少了蛮多。去学校的图书馆也大多是看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基本上没有借过书了,这时候自己有空也会看看与研究无关的书,不过都是电子版的,手机里下载了好几个看书的APP。
人们常说生活中要有些爱好,这样才能在劳累的生活中感到一丝丝乐趣,从而有信心生活下去。毕业之后感觉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多,想学舞蹈,想学画画,想学做饭,想学手工,想学制作甜品,这么多还是最喜欢看书了。看书能带给自己什么了?也许是丰富多彩的另一个世界,也许是知识,也许是另外一种视角,但读书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愉悦,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