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走向共和》这部68集的老电视剧,前前后后差不多跨了三四个月。
我清楚的记得电视剧第一个镜头,李鸿章在使用一套精致的餐具吃鲈鱼,旁边的下属在向他汇报各类军政要事。汇报之事听起来个个都是大事,李鸿章却毫不慌乱的照常吃鱼。突然听了一件小事:本打算进献给太后老佛爷的一只鹦鹉,突然不吃不喝,无精打采……这一个消息反倒让李中堂大惊失色,连忙放下餐具。
第68集的结尾处最后一个镜头,是孙中山穿着他最新设计的中山装,对着他的党员们大段综述自己的革命主张,平等、自由、博爱,民族、民权、民生,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弹劾权,看了才知道,这些都能在中山装上得到呼应,终于明白了中山装的设计内涵。
看过很多电视剧,能够清楚的记得电视剧的开头和结尾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有时甚至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看到一半,竟不知那个故事是如何开头的。
这部电视剧并没有主角,自1890年至1916年左右,前后二十余年间,各类大腕儿轮番登台。淋漓尽致得展现了从大清到民国的蹒跚背影。
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慈禧、李鸿章、李莲英、康有为、袁世凯、北洋军阀……似乎都是坏人。孙中山成立的国民党,比较明显的好人,自然是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等几个,而且国民党里的坏人要比好人多得多。教科书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只能告诉他们是非黑白的事,说复杂了,他们不懂。正如初中时代所学的化学,到了大学才发现,原先所学是那么粗糙,甚至还是错的。可是初中生的水平,理解不了太透彻的知识。就像历史,初中学过、高中学过、到了大学又看过,每次感觉竟然都不一样。
《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里,很难把那些记忆里的坏人,与自己想象的坏人画上等号。而记忆里的好人,又着实有着不少的缺陷。是历史错了,还是我们错了?值得思考。
单说李鸿章,这部电视剧几乎要为历史书上的李鸿章正名了。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咸丰、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这位位极人臣的大学者,便确确实实是历史的罪人,甲午战败,他罪责难逃。
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孩童变成了大人。曾经非黑即白的认知局限,也会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的客观认识。看待历史人物,还是得历史得看,辩证得看。虽然人的认识水平会改变,但现在的社会教育水平,显然还是拿着教小学生的方法教大人。小学生好教,大人却不好教。
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也遇到了未来才看得清,但至少还原历史的努力不可或缺。《走向共和》就是在努力做这件事,给人以好的启发。同是一个时代背景的电视剧,总比诸如《神医喜来乐》的电视剧有意义的多。可有些事情还是令人惋惜,《走向共和》拍完后播出受到不少限制,甚至一度禁播,导致这么一部经典剧知名度却不高,而《神医喜来乐》却连拍两部,收视还不错,看起来有点儿讽刺。
我忽然想到一部英剧,名为《狼厅》,讲述都铎王朝亨利八世时代的宫廷权利斗争。我对英国历史了解有限,但至少看得出来,人家还是在认真的拍历史剧。
看美国的电视剧,既多又滥,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但囿于美国历史太短,实在乏善可陈,导致看不到几部优秀的历史剧。英国不一样,历史相对厚重,可供拍摄的题材也相当广泛。值得表扬的,是他们拍摄历史的态度。即使有意识形态的内容,但隐藏的极其高明,令人几乎难以发觉。
无论如何,历史的人、历史的事,还是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虽然免不了看待之后会各取所需,但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努力,这种基本的态度取向,还是不能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