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刚刚经历了这样个情境:一个孩子在游乐场摔倒了,哭着到跑到妈妈跟前说,我不能动了,我不能动了,妈妈看了看孩子,说你这不是跑过来了吗?怎么不能动了,一边说着一边躲闪着孩子,孩子紧追着躲闪的妈妈,哭着继续说我不能动了,我不能动了。
如果你是这个妈妈,你会怎么样,也可以说一下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某妈解答】
妈妈一:他可能真的哪里不舒服,先确认有没有受伤,再看看他到底想要什么?
妈妈二:孩子需要妈呀给予安全感…可以拥抱一下他,并赞美一下你真棒,自己摔倒了立马站起来了。哭 的话,可以再问下摔哪了?确认是否真得受伤。然后告知下次注意一点,就不会摔着了。也许孩子不痛立马就不哭了。点点头。
妈妈三:1、说妈妈刚刚一直在看你呢,看到他摔跤了,表示关注;2、弱化摔跤影响并夸奖,说:哟,宝宝抢了大元宝啊,还很勇敢地站起来!3、安慰并引导宝宝说清问题 ,搂到怀里表示安慰,来,我们擦擦眼泪,一起看看宝宝刚才摔到哪里了,并教给他怎么说身体部位名称,4、经检查无伤,宝宝还哭,跟宝宝说宝宝一定吓一跳才哭的,对不对,给予安慰,哪里都能动了,宝宝好了,不用害怕,病把他逗乐;若有伤无大碍,告诉宝宝小心,并且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要勇敢。
【妈妈做法点评】
很高兴三位妈妈的分享!同时替你们的宝贝高兴,有一位愿意学习体谅自己的妈妈!解决孩子的问题,突破点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懂得孩子,值得高兴的是三位妈妈都能从孩子的角度入手。「妈妈一」,你的视角更多的是担心的视角,这个视角是大部分妈妈的常规做法,同时有些妈妈会过度关心,给孩子造成紧张感,这个度需要妈妈把握好。在担心之余你想到了看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这是值得肯定的。「妈妈二」,你的处理及回答中看到了你是一个比较努力学习的妈妈,从你的回答中看到了相对专业的一部分,比如说安全感、赞美、接纳以及情绪。从这部分可以感觉到你的育儿观念整体应该比较好,生活中对孩子的应该有相对较好的接纳度,为你点赞。从你的处理中你用身体语言给到了孩子爱,发现了孩子处理此事过程中的可挖掘之处,并给予具体的肯定。再根据孩子的表现进一步判断孩子的情况。后面的提醒部分是大部分妈妈,最放不下的,因为担心总是习惯告诉孩子该怎样做,对于孩子而言任何的行为都是自我学习的过程,有时做为家长可以以退为进,给孩子自己决定思考该怎样做的机会,并给到孩子信心。「妈妈三」你和妈妈二前面的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在后面你给到孩子鼓励。如果在前半部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给孩子反馈会更好些,如果你确实在关注孩子,可以告诉孩子你看到他摔了,如果没有要表示理解并愿意询问具体情况。另外,当下孩子在情绪之中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引导身体部位学习的时机。非常棒的是在后面的处理中你给孩子的情绪找了一个出口,吓一跳,这个出口也许孩子会接受,也许会引导孩子说出为什么更多的感受。
【专业老师做法】
这件事情是我昨天亲历的,大家也许注意到这个孩子是跑过去找的妈妈,后面还紧追着躲闪的妈妈。妈妈的处理方式是在用大人的视角去处理,认为孩子跑过来就没有问题了,那里都是可以动的,妈妈认为孩子在闹,所以在躲闪,情绪上有些不耐烦。妈妈只是在用自己的头脑解决问题,没能去感受一下孩子。从这个孩子而言这一行为最主要的是在寻求妈妈的关注。一直在索求来自妈妈的那份关爱。孩子在努力走近妈妈,让妈妈能够感受到自己,但是妈妈却没能意识到。当我走过去, 跟他说,你摔到了,不能动了是吗?他点点头,我问他那我扶着你坐下,我们看看那里不能动了好吗?他点点头,我们坐下来,我让他把不能动的地方给我看看,他拉起左右腿的裤腿给我看了膝盖,我摸摸说哦,是这里不能动了啊,那我用手给膝盖点动的力量就可以了,他说要创口贴,还要喷喷的药水。我解释当流血或者很红很红的时候需要这样,他今天这样只需要我用手给膝盖一点力量就可以了。并告诉他,你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相信你以后会尽量保护自己的身体减少受伤的,对吗?他点点头,最后我拉过妈妈,每人用一只手摸摸孩子的膝盖,告诉他,有力量了,可以动了。去玩吧。孩子一下就轻松下来,愉快的去玩了。
【总结】
在这件事的处理中,首先接纳了孩子当下的情绪、需要。运用了同理心,与孩子共同查看孩子所叙述的伤情,虽然知道没有大问题,但是愿意和孩子一起去面对,这样和孩子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关系,后面跟孩子解释伤的情况及处理方案的时候,孩子就非常愿意接受了。理解了孩子因为未知领域对身体的担心,并借此引导孩子保护自己,给孩子足够信任。当我们信任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源愿意信任我们。整个问题的处理大概五分钟,而孩子和妈妈要求关注的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十分钟。所以,让我对孩子的爱中多一份接纳、理解。也许带娃会更美妙!有机会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也欢迎更多的妈妈,把自己的心得分享出来,让我们一起走在育儿的路上!
另外,从这个孩子的诉求中,我能感觉到孩子过往有受伤的经历,而且记忆犹新,在这份记忆中孩子有对伤情的理解。还有一个更深的记忆,是妈妈以往受伤的重视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所以孩子此次更多的是想感受曾经的那份关注那份重视!如果妈妈在未来的日子里不能及时发现这一问题,那么孩子以后也许会有用受伤或夸大伤情来寻求关注的可能。与对妈妈爱的渴望和受伤来比,孩子也许更需要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