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去学院的实验室见了一个老师,老师对我说,先想清楚自己的方向,否则过早地接触科研,无益。早吗
二
我的想法是,在大学的第一年,可以没有目标地自由散落。
而大二,很多人口中的“还不晚”,其实已经是关键的时刻。
很遗憾我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只有一个说不大过去的排名,也没有任何竞赛的成绩,所以我认为我是已经落后的,这种心态造成了我极为功利的想法——
既然研究生是为了科研而生的,那么相关方面的论文和能力、经历当然是最为重要的。
甚至,连本科时的别的东西,其实并无所谓。
但是老师的话给了我一锤子——
适不适合,喜不喜欢,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个大二学生谈工作、谈未来的职业选择似乎有些扯淡且不成熟,但我却有一些感触。
总的来说,在整个大一,我没有将计算机当做是自己将来的出路,我将自己的未来放在了写作这条道路上,心里想的是“专职写作,业余程序员”。
别的不多说,在起点的一年,幻灵传说更新了两百万字。
一直写下去就会成功,这是我所想的,其实到现在也未曾认为自己是错的,但是某些原因下,终止了。
所以我认为,对于适合和喜欢对于选择职业的重要性,我是很清楚的。
当然,我现在已经不再是这样的想法,并非是放弃了,而是因为,我毕竟是个计算机的学生。
这一点,之前我从来并没有意识到。
在作出了这样的抉择之后,我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何去何从。
三
大学四年可以说给了人空闲和思考的时间,如果可以,这种逃避的态度也可以一直延续到研究生而无人阻挡。
但是这种满足感背后有着莫大的危机。
是的,满足感,安全感,这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东西。
其实我没有特别想要努力或者创造些东西和成就,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如果做好一件事情能一解百愁,太乐意了。
我宁愿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环境中钻研沉闷,也未必乐得去接触更多、交流开放(我觉得这两种思维无论高低,只是成长方式不同)。
而从以往的经验和经历来看,独处和封闭对于封闭的我来说,可能也确实是更能激发灵感的条件。
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可能会影响人生、事业乃至价值观和生活,我深有体会。
我目前自闭固执的状态不能说是没有受到写作的影响——永远否定尝试和改变,坚信坚持就是胜利。
价值观未必是正确的,但是我却需要针对自己的情况作出选择。
四
像是跟老师交谈时所谈到的(笔者虽然写文章不行,凭借自闭的心,在学校混得绩点还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固然是很火热的东西,也能够短时间内出成绩,但是有一点让我不喜欢——它还在发展。
机会是因为发展,相对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压力——不是进步的压力,而是那种需要时时定位,否定以前的学习的压力。
而这种压力,我之砒霜,人之甘饴。
最近在看一些关于机器学习的东西,其中的很多东西很有趣,我兴奋了。
但是同时,我会觉得,如果将这个东西作为将来的方向,我会不会崩掉?
答案是,是的。
我做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对于计算机系的学生应该是不可解的——
计算机,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是吗?
是,那么问题就来了。
既然这个学科生来为了解决问题,那么,会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解决多少问题,那都不是问题。
全都不值得称道。
但是职业对于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和完成任务的满足感,如果满足不了这个——好比说,如果我从事了这样的方向,第一天解决和贯注于一个算法,第二天全盘否定提出新的思想……
虽然我要承认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脑力活动——不断地将自己置于思考之中——我依然无感。
人是需要奔头的,我一直如此坚持和认为着。
五
中国人是很相信境界的,我也是,我相信任何的工作做到了最后一定有一个让你能够立于高峰的绝对的东西。
就像是一个国际象棋高手曾经形容的,“我之所以喜欢象棋,是因为关乎它的所有都没有意外,实力高、经验丰富的人,就是不可能输给弱者。”
这是一个满足感的问题,就我而言,半日浮生地写个半天错误百出的小说和十分充实地编写程序出现bug,我必定选择前者。
我更倾向于的,是那种能够让人觉得,自己研究出的东西能够保持。
就像是所谓的工匠,你所做的没有新的东西,但是每个人的手中都会诞生自己的小机灵。
总有得钻研,总有短期的收获,有每一时每一刻都让你觉得此时进行着的美妙又切实的特点。
(我也知道对于科研来说,这可能是妄想)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科研都是算法一个字,针对于目前已经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个解决的设想,了解若干的概念,通读无数的前著,得出自己的东西。
如果真的是这样,可能真的是只有新生的课题才会有真的活力。
六
而在见过的所有的课题中,吸引我的是这样几个字眼,可视,图形,图像计算,自然语言。
我也许所了解的并不是这些词真正的含义,但是我本能认为,关乎了这些字眼的东西,应该更有真实的感觉。
如果说计算机是越研究“轮子”的人越能够牛逼的话,我大概是那种希望浮得越浅越好的人。
因为对于工匠来说,重要的不是设计,而是使用。
轮子造得好和汽车开得溜的人差别有多大,可能就是奔驰(不是车是人)和舒马赫的区别,能比吗?不能比,一项专利够养活你千代万世。
可是,可是,舒马赫多牛逼啊!
你在经历了世事沧桑风烟变幻后,在饭店一定要以平淡的语气说上一句:请给我白开水就好。
但这并不妨碍你回家后狂喝可乐。
我的心并不安定,或者说,我期望能偶有更多体现出来的东西让我感到愉悦。
我爱可乐。
我想,我这样的人也许更适合读设计和软件专业什么的?
七
不成熟、曾经激动心弦的鸡血和想法,我也是有的,但是用这些不成熟的思想作为决定的因素,似乎也不是很负责任。
好比说,我曾经想要进入动漫行业,能够看见一个脑海中妙到毫颤的画面呈现,看见所有瑰丽的幻想成真,可能就很满足。
在大一寒假去公司应聘实习的时候,面试题中有一个是让人们用python中的小海龟来画图,我想对我来说,理想的程序是这个样子的。
越是“实在”的东西越是吸引我,但是我也知道那未必有什么发展空间,就像是上个周的实习中,看着从打印机中拿出来的3d模型,我慨叹了——
如果我是学的这个,就算我学得不精,但,如果有一个并非只是存在于设想和程序中的思想结晶能够呈现出来,一个打印出来的魔方,或者一个精美的画面,或者是遇到别人电脑(是电脑)问题时能侃侃而谈,手指如飞的时候其实未必在思考——
似乎也挺好的。
我承认,这种安逸的念想可能不适合这个年纪,但是人毕竟不可能总是保持思考和高产出的,必须留有一个踏实的底线,这一点,我在最终确定自己不可能日更两万字的时候就知道了。
八
学了东西就要用,如果这是计算机应用这门方向的涵义的话,我想我会义无反顾。
甚至,在我看来,如果我接触的只是那些最low最低级的东西——那种能够支撑一个人开起一个电脑店的知识,可能我也会无比的高兴。
毕竟,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所吐槽的“计算机的为什么不会修电脑”,有时候真的令人无言以对。
不管选择是如何的,我希望能够脱离现在的状态——每天面对的都是需要“强记”的内容和作业(这个强记,指的是能让你明显感受到脑细胞的耗费),虽然这也未必有什么不好。
只是我觉得,积蓄和沉淀的灵感,做好了的准备,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积极的交流将其释放。
生性内向,不善言辞,我往往错过很多机会,但是现在的我越发觉得,每一个小时是如何度过的,至关重要。
如果不能够将自己愚弄到能够心甘情愿地沉迷在简单枯燥刻板的单纯学习中(我想这也是不对的)的话,我还是需要与人有益的交流。
我要做的首先是了解,弄清计算机这个东西对于我来说到底是什么个东西,找到丢失已久的方位感,然后,找到自己的所爱。
九
可能最终我也找不到自己的爱好吧,但是,这也无妨,那个时候不管身处何方,我已经坐下来了,脑中有了一些东西——
我更愿意称之为“素材”,我会继续努力,试图将自己的全部时间用于积极的思考和了解。
以及最重要的——产出。
因为,我还有写东西这项技能,我愚昧地自信我不会丢掉这项技能,并且,这项技能“指数增长”的特点,也是我最为喜爱的。
如果有朝一日,我成为搞计算机中最会写书的一个,那也未可知。
毕竟,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开了无数个让我兴奋的小差。
脑洞在,荷尔蒙在,我就有将事情做下去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