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忐忑不安
写作,于我而言,怎一个“难”字了得。
专业的论文写作,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也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尤其是像我本身专业素养不高的“专科”老师,简直算得上是“难于上青天”。不是一定要我写,而是任务压下来,不得不去写,用“逼”字一点也不为过。
从接到论文写作任务的那一刻开始,内心就十分惶恐与忐忑。不是担心自己的水平不好,就是忧虑选题的角度不符合当下的新课标要求,更害怕来自同事们的指指点点,领导们的批评指责。
总之,夜不能寐成了那段时间的常态,寝食难安更是不在话下。只得乖乖坐在电脑面前翻阅别人的论文,手不自觉地抓耳搔腮,摸摸头发,只见大把大把的碎发就随着指缝一起飘下来,真的是伤害不少脑细胞。
选题之路,一波三折
从正式领命的那一刻开始,我就琢磨选题的方向,结合自身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初步罗列一些符合的题目。每一步的小心翼翼也觉得自己不太行,总不能卡在选题上。毕竟,论文之路,才刚刚起步呢。
尝试将头脑中的很多想法一点点的落在笔尖上,落在纸张上,最后再来确定最终的选题目标。积极将列出的选题给身边的草根专家瞧瞧,希望能得到他们的点拨。
另一方面,与身边年轻的优秀教师沟通想法,交流心得。只要有空隙的时间,我就在不同楼层的办公室穿梭,几乎每个办公室都有我的身影。我不是坐在桌前整理选题资料,就是在去学习如何选题的路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把选题落在目前自己每日带着学生们做的事情上。
“每日练每字”的选题就这样入了我们的眼,成了我们的文字上的活跃者。
开题报告,精益求精
一切准备就绪,就正式开始落笔开题报告。从来不曾想到,自己平日做的一些小事,居然成了写论文的重要素材。这时候就特别感慨自己平时积累的智慧。
没有当初点滴的记录,就不会有那么快的报告内容,更不会遇上这样受命成长的机会。原来,真的是自己走过的每一步,从来没有白走的,只是不知道自己在下个路口会遇见些什么。
初稿大约是花了大半天时间完成的,弄好已经是下午5点左右。等我自己反应过来,才听见肚子咕咕的叫声。来不及高兴,赶紧地让“专家”帮忙把把脉,看看可以修改的点具体在哪些方面。
同时,自己采用以读促写的方式,将文章的每个句子深刻地理解和修改,慢慢把论文的雏形和框架梳理出来,就像造房子的外部框架,总得是要先立起来,才能不断地往里进行装修,完善结构,丰富句子的语词,使得整篇文章表达的更加准确与严谨。
以读促写的方式尽管不够创新,好在够实在好用,能一点一点将自己没有表达清楚的意思给传递出来,让读者能一目了然的读懂,才是一篇好论文的标准。就这样,二稿改形式,三稿改内容、四稿升级标题,五稿之后基本定型。对文字的斟酌,真的非常考验每一位爱写作者的功力。
顺利递交,翘首期盼
好不容易赶在截稿前递交,心中的一颗大石头落地了,人一下子就轻松很多,走起路来都是带风的。等待立项的过程,内心也是矛盾的。想快点知道结果,又特别害怕知道,生怕自己的努力到最后还是一个落花流水,付之东流。
有时候,事与愿违也是一种逆向成长。在盼星星,盼月亮的日子里,论文的尝试之路还是到站止步。仔仔细细地翻看着立项的学校名称和姓名,一行又一行地盯着,果不其然,还是把我给“漏掉”了,除了难过就是心痛,真真地疼。
希望落空,越挫越勇
当希望不再成为希望,那就干脆让它直接变成行动,让自己不纠结于“落选”的矛盾中,也不沉溺于勤奋的努力中,而是落在日日重复的反思和记录中,活跃在文字上。
踏踏实实地做着教学研究,认认真真地记录在本子上,一点一滴地成长在每一次的失败途中。让论文写作之根再向内深扎,向下生长,汲取更多的养分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