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在工资低微的那些年,面临养家的现实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一步步得到了改善。那些年,教学环境之苦也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乡村教师社会压力要承受,教学条件的艰苦他们也要承受,没有经历过为了吃水,天不亮就要去很远的地方排队的人;没有在乡下危房内围着泥土砖块堆砌的炉子上课的人;没有经历过为了上好一节课花一晚去制作教具的人;没有经历过为了一个孩子都不能少而求情于孩子爸妈,甚至死缠硬磨,死守农家门口的人。根本不会明白乡村教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播撒着希望的种子。教学条件的恶劣程度,你无法想象,教学环境的艰苦更让一般人无法承受。在困难面前,有些人选择了逃离,凭借本事调入县城,转行干了其它工作;有些人放弃工作经了商下了海;也有一部分和我一样没本事的只能选择留守。当然留下来的也有始终不弃当初“扎根农村,奉献农村教育”理想的人,微薄的工资,让他们享受着清贫,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的苦,让他们享受着生活的艰辛,但他们还是坚守了下来。他们知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要有学校,有学校的地方就需要乡村教师。
如今,在这“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年代里,有钱者可以恣意妄为,随意挥霍,无钱却让你,穷酸潦倒,寸步难行。虽然,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工资得到了提升。可是,职称,地域的差别让教师的工资差距还是很大,工资还满足不了许多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乡村教学条件在得到改善的同时,教学环境却在不断恶化。城镇化让大量优质生源涌向了城市,同父母进城务工也让一些学生流失,农村离婚率的连年攀升,也造就了大量的单亲儿童,贫富差距也在拉大,穷孩子教育没人重视。这一切造就了乡村学校学生人数锐减,几十个学生以留守儿童,单亲儿童,问题儿童为主。学生难教,家长无法配合。即使让说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专家来教,恐怕也难出成绩。优秀学生稀缺,即使有一个也会过不了多久转走,因为学习好,家长就会想法设法送进城。要辅导个学生得奖,比登天还难。不是没活动让你参加,就是有了活动你却没了好学生!在大量活动,大量评优选先以年轻人,大校为主的今天,乡村年轻教师得个奖都难,年龄大点的教师根本别想因为你连资格都没有。评个职称没成绩,没学生,没奖项,没年度考核的优秀,更没课题。教龄够了,论文有了,又能怎样?一个省级课题,从申报就要一级一级排队,每年几千人几十个名额,获得了名额还要两年时间通过。比当年过独木桥的高考还要难。条件够了,却不一定有评选名额。
尽管乡村教师有了生活补助,但为了职称,为了“钱途”,大量乡村教师还是选择了逃离。在外人眼里留在乡村的都是混日子的教师,都是没能力的教师。乡村教师成了无能者的代名词。加上一些教师中的老鼠屎,让全体教师蒙羞,教师成了很多人辱骂的对象。乡村教师地位也随之更低更低,老农民眼中,你就是个连每天挣200元的泥瓦工不如的打工的,在同行眼里你就是个有智商没情商,不会做人的九流教书匠。好像每个人都是专家,每个人说的都对。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初心的不被人理解,错过时机的唉声自叹,还有机会的时时想着逃离。只要是乡村教师,就要受职称之苦,没职称就意味着你干的比别人再多,都会拿一点工资,干上几十年也是在同工的情况下,比别人少拿酬劳。职称永远是他们心头的痛。当然乡村教师中也有特别优秀的人物,早早取得了职称。尽管是寥若星晨,但他耀眼的光却让那些几十年评不上的教师黯然失色,羡慕无比。虽然怪不得别人,只怪自己还不够努力,可内心总会为此或多或少失落难过。
其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是这样的,只不过他们是乡村教师,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群体,承受的压力比旁人大了许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