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本节回顾了自己当年优衣库上市后有点飘飘然,凭空想象出了一些伪需求,开了运动装和家庭装的新类门店,还在柳井正先生遭遇失败后马上关店止损,够果断。另外就是柳井正先生广纳贤才的经历,从外部各个行业招募来了很多优秀人才并融入了优衣库团队,优衣库上市后也造富了这批人。优衣库对人才的态度挺有意思,柳井正先生坚定地认为如果把优衣库经营地很好,自然会吸引很多人才过来,如果还没人来,就做好自己并解决问题,我想这种思维也是一种本分文化吧。
优衣库的服装,基本上都是人们平时穿着的休闲服装,多数与运动服装相近。即使在我们进口的服装或借用国际品牌制作的服装当中,也是运动款式销量高。既然运动服和休闲装并无严格的区分和界定,那么,是否可以把那些平时穿着的运动服集中起来卖呢?把运动鞋和其他体育用品放进去,开一个专卖运动休闲装的店铺,这个想法开始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于是,我们开了一家新业态的店,取名叫“SPOQLO”。(乍一看没毛病,但细想之下,完全是画蛇添足呀,一家点也能解决这些需求)
优衣库的服装虽然不强调性别色彩,但随着女士服装和儿童服装销售业务的扩大,家庭装的服装比例也有所增加。于是,我们又开了一家专卖家庭休闲装的店铺,取名“FAMIQLO”。经过一年左右的准备,1997年10月,“SPOQLO”和“FAMIQLO”各推出了9家店。就在“SPOQLO”店铺开到17家、“FAMIQLO”店铺开到18家的时候,我们又做出了关闭这类店铺的决定,并把它们转换成优衣库的店铺或另外招租处理。(主要可能还是有些飘飘然啦,是该经历一些挫折)
关闭的最大理由是因为这类商店开张以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销售目标。失败的原因是:一方面,这类商店经营的商品与原来的优衣库商品在定位上区分不明显;另一方面,为了优先确保这些商店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有时候不得不调集优衣库的商品,反而使优衣库的店铺出现了缺货和断码的现象。这样,就出现了两头都做得半吊子的局面。从客户的立场上看,本来在一家优衣库的店铺里都能买齐的商品,现在要跑3家,反而变得不方便。像这一类的商业尝试,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满足自我的自以为是。(伪需求是创业开店最大的坑呀)
就这样,直到1998年东京原宿店开张为止,这样的商业尝试连遭失败。可以说,我们的新事业大多以失败告终。但是,许多事情你不去做,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之前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主观设想得很好,经营计划也制订得很完美,但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达不到预期的经营效果。既然经历了那么多次的失败,能否认真汲取从失败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则取决于一个人的经营态度。毫无疑问,人人都讨厌失败。但是,如果不能正视眼前的失败,或是将失败掩盖起来,企图将失败从记忆中抹去,那只会重蹈覆辙。(实事求是,对自己诚实一点)关键的问题是,当你已经做出了“失败”的判断时,你能否及时抽身。既然已经知道这项尝试一定会带来损失,及时止损应该是最明智的决策。你必须在短时间内果断止损,想好善后事宜的处理方案,做好人员的安排。反之,犹豫不决、拖延时间只会扩大损失。我通过这些失败学到的宝贵经验是,要在第一时间止损,以求快速痊愈,这比什么都重要。(马上改正错误是承包最低的,生活中方方面面也都是这样)
人才是经营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自从在广岛证券交易所上市后,我们在招募人才方面比以前要容易多了。1997年4月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二部上市以后,到当年的11月,优衣库的直营店已经达到300多家。当时,没有想到那么多人会放弃原来大公司的工作,加入我们的队伍。可能对他们而言,我们为适应公司快速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实力主义评价制度,与业绩挂钩的工资体系等一整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公司的发展前景,比那些大公司更有吸引力。
跳槽到我们公司来的员工来自商社、工厂、咨询业、IT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对此我表示极大的欢迎。因为我希望公司的员工能够来自各个行业,对优衣库抱有新鲜感和好奇心,会经常问“为什么”,会对一件事刨根问底,而不是停留在惯常的思维模式上。如果员工来自同一个行业,那么他们就会凭经验做事,对一切都习以为常,也就难以发现问题。(允许不同的声音在企业里面,这样才能发现更多不足和问题呀)改革的真谛就是要否定现状。我们需要的是对问题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员工。换言之,我们需要的不是“来干活”的人,而是具备经营潜力的人。
经常有人说,企业的规模和品质,是由企业领导人的素质决定的。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企业领导人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企业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有人可能会认为我这样评价自己有问题,否则公司怎么会发展到今天呢。但我总希望能够吸引比我更聪明的人来加入我们的事业。从创业期步入快速发展期,整个公司靠我一个人的决策还勉强可以应付。但当公司要想成为世界著名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的时候,一个人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于是我想到,我们必须建立起一支由专家型经营者组成的团队。(认识的自己的能力边界很重要)
从创业开始,我一直在追求终极目标。确定了目标后,如何执行就成了关键。对我来说,这个目标最终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更高的目标,我才会永不松懈地去努力。如果目标很低,人就不会很努力了。在公司的核心管理层里,从理论上认同我的目标,但实际上没有切身感受、心存怀疑者不乏其人。马上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追赶目标的人也有之。但不管怎样,为了一个很高的目标,他们都在拼命努力,好在这样的拼命努力结出了硕果。在此过程中,不断有优秀人才加入到我们的事业中来。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很有同理心的领导者,员工也愿意追随)
一般来说,一家处在发展中的企业,必然会在不同时期吸引到这个时期所需要的特定人才。有些经营者总是抱怨说找不到好的人才,我想,这种抱怨是不太正常的。也许是他们没有认真去找,还有就是这家企业一定存在着除人才不足之外的其他问题。(好公司和优秀人才总是同性相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