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学期间寒暑假的火车车厢,没有什么悬念,只要是假期乘车,就是一场战斗,只是战场就是逼仄的车厢。考验的是你对气味、对嘈杂、对真相的适应度。
用尽十八般武艺把自己神奇地从车外转换到车厢内,只是旅途的开始,接下来将近24小时的火车生活才是千姿百态。
幸运的是我们一般是从始发站上车,而且是学校订票,基本上都可以保证有座位。如果同行有伴那是最理想的,早早地就规划好了上车打拖拉机的对家组合,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进入状态,那样很快就可以忘记周围的嘈杂和混乱,进入一种自己的小世界,可以厮杀的过瘾,也可以被虐的伤心。
即便是没有同伴,或是出现三缺一的情况,那就要快速地观察自己对座或者邻座的状况,快速地搭讪,通常情况下要么是自己学校的学长或学妹,要么就是临校的男生或女生。那个时候乘火车,搭讪、聊天是个基本技能,几乎不需要学习,那种交流的渴望就贴在每一张脸上,说想一个人静静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个时候的火车好像从来不会考虑能拉多少人,而是很有胸怀地有多少人就拉多少人,火车从始发站开出,走走停停几个站以后,走廊里就站满了各种男人和女人,还有孩子,各种各样的行李被塞进了各个空间,但是绝对不会离开主人的视线范围。
站着的位置最理想的就是两个车厢连接处,虽然一到站就得起来腾地方,但是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而且可以坐在行李上,有个可以靠着的背板,如果不嫌弃脏的情况下,就是一个可以打瞌睡的好地方;另外一个地方就是厕所对面洗脸的地方,那个时候的火车上的水基本就是个摆设,走不了几站就没水了,所以洗脸池的位置就被人们霸占了,随便垫个包袱就可以坐,只是高度不是很舒服而已;其余在的人只能在过道里站着,趁着座位的主人上厕所或者打开水的时候,也可以陪着笑脸坐上一小会儿。如果碰上比较有同情心的学生,换着坐坐的机会还是大把的。
火车上的白天还是很丰富的,总有上上下下的人,总有要吃要喝、要拉要撒的各种需要,人们就这样穿行在狭小的空间里,看着窗外的风景,听着哐当哐当的行进声,各自想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吃饭在火车上也是个重要的问题,那个时候要计算好坐火车的时间,需要准备一日三餐,虽然每到一个车站都有那种小吃摊贩,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会提前准备好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一方面是为了好吃,更重要的是为了省钱。
每到吃饭的点,如果列车停靠在某个站台,就会有各种卖煮鸡蛋、煮玉米还有开水的,因为火车上的开水通常都不会保障全程的正常供应,因此沿途的农民提着开水壶就可以做生意。
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来是上班的,经常出差的那些人,一般胆子比较大敢趁着停车下车去站台买吃的,象我们这些穷学生,一是不敢在那么短的时间下车,生怕把自己落在人生地不熟的陌生车站,二是不愿意被那些烧鸡、火腿等诱惑,口袋里实在没有几个大子儿。就趴在窗户上看,掂量着自己可以消费的起的东西才小心翼翼地打听或者购买。
一般从下午五点到晚上的七八点,这个时间段里,人们都是先后用各种办法解决吃饭的问题。
晚饭过后,渐渐地窗外走着走着就黑了下来,车厢里也逐渐地安静下来,只有那些在牌局里酣战的人们还有些兴奋,无聊的人们开始了各种姿态的打瞌睡。
有座位的人很容易就进入梦境了,脑袋东摇西晃地想找一个依靠,毕竟心里还是有警觉,坐在旁边的是陌生人,脑袋刚一靠上,立刻就会有片刻的警醒,礼貌地回到正常位置,没有悬念马上就会开始一轮的东摇西晃、警觉和致歉...
座位靠窗的人就比较有优势,可以趴在小桌子上,把脑袋安置好了,还真的可以睡一下,但是有时候是自己把自己的胳膊压得失去了知觉,有的是口水流得呛住了自己,迷迷糊糊的收拾一下惨状,看看周围其实根本没有人注意到自己,就又埋头睡去。
站着的人就更辛苦了,有的扶着座位的靠背就可以打起呼噜,有的实在找不到安置身体的地方,就干脆钻到了座位的下面,只要能找到一个让自己身体依靠或者躺下、哪怕是半躺的位置,就可以鼾声雷动。
偶尔会有孩子的哭喊,可能是因为车厢的拥挤不堪,或者奇怪的味道让孩子焦躁地无法安睡,这样的突然的哭喊会引起沉睡的人们的抱怨,但是也阻挡不住瞌睡的强大,有呼喊也有呼噜,孩子的妈妈歉意地陪笑脸,快速地摇晃、拍打孩子,孩子又睡着了,妈妈也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
整个车厢里就象是一个人肉市场,没有了男女分别、没有了各色的性格表达,有的只是或大或小、或胖或瘦的各种躯体,和被空间限制的各种姿态,混杂着食物、汗臭、抽烟的各种味道,伴随着火车单调的行进声,在夜色里穿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