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圃
时间 / 甲午岁尾
地点 / 青石山房
温暖的春风拂过大地,村边的田野绿了,路旁节节草和猪可可秧绿了,两排高大的白毛杨树也绿了。备耕的送粪马车将刚刚下过雨的路面轧出两道深沟,深沟又蜿蜒曲折地随着马车向天边远去,慢慢地消失在一堆棉絮般的白云里。
一个黑脸堂的中年汉子,骑着自行车,自行车的后座上安着两个扁长的大筐,框上用一床素花的棉被包裹着,他吃力地骑进村子,然后下车,朝着有一群大人和咳子聚集的街心走去。
边走边吆喝着“卖小鸡喽,卖小鸡喽”,吆喝的声音响亮清脆,带着几分京韵,真像唱出来的,好听。
卖小鸡的!孩子们首先做出了反应,随后忽拉一下把卖小鸡的包围起来,一圈黑油油的小脑袋紧紧地向装着小鸡的笼子合拢,把这个卖小鸡的汉子围得风雨不透。
有的淘气的孩子伸手去揭鸡笼上面盖着的棉被,迫不及待想一睹小鸡的模样。“别急,别急”卖小鸡的汉子一只手挡住小孩们伸出来的手,另一只手从车的后架上取下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有个孔,孔里系了麻绳套子,汉子把麻绳套子套牢在大筐的横梁上,将车子支稳,然后轻轻地揭开素花棉被。
“哇!”里面奶黄色的毛绒绒的小鸡有上百只,叽喳、叽喳地张着两片桔黄色的小嘴巴,拍打着刚刚初生的羽翼,双双可爱的小眼睛使劲地看着外面陌生的世界。
孩子们只是凑凑热闹,过把眼瘾而已。这时站在圈外的大人们纷纷走过来,每个人都从筐里挑选了自己看中的小鸡。
我见奶奶也挤进人群买了十二只小雏鸡,用一个高粱杆编制的亦圆亦方的席篓小心翼翼地捧回家。
在滚热的炕头上将粮墩上的被子围成一个一米大小的圆圈,在里面铺上柔软的草纸,再把小鸡放进去。小鸡似乎找到了一个新家,欢呼雀跃,嬉戏追逐。
紧接着奶奶端来一盘用小米野菜做成的鸡食和小碗清水,小鸡一见立刻蜂拥而至,“叮叮,当当”鸡圈里发出一阵清脆的打击乐,一会儿就把鸡食抢个净光,然后各个在水碗里深深地喝上一口水,脖子向上一扬,咕噜一声,把水咽到肚子里去了。
奶奶告诉我,这十几只小鸡长大了就是家里一年的花销,那时候家里没有钱,全部的生活来源就是老母鸡生的蛋,鸡蛋就是钱币。只有村北的两户人家,家里有人在城里挣工资的用钱买东西,其它的人家几乎一年到头,从没见到过一分钱。
当然鸡蛋就是钱,鸡蛋也很好使唤,大个一毛,小个五分,这在当时是法定的,每次当我们一手攥着醋瓶子,一手举着鸡蛋,掌柜的接过鸡蛋一掂,再用眼睛一瞄,或者五分,或者一毛,然后打醋、打酱油、买盐,针头线脑,就连小孩们的文具墨盒之属也都用鸡蛋兑换。
说起来既简单又实在,就好像又回到了原始社会。生活反而变得既单纯又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