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区第二小学 杨 磊
作业:作为普通人,我们都希望得道,而老子为什么认为一个时时“没有病”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地修得大道?怎样让自己做到时时没病?
老子本章所谓的“病”,我理解它是现实意义“病”的引申义。意思是,一个人病了,那不就是有毛病,不就是有缺点了吗?该“病”能够治愈则好,若是不治之症,那么作为病者,他宁愿求死也不愿拖累家人、亲人。其实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是“天之道利而不害”,是地之道“重于泰山”,是人之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这里的“病”解为“毛病,缺点”,就容易接受。一个人如果能够知道自己的毛病或者说缺点,这也叫“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弱点的人,也就自然呈现“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的淡然。
可是现实生活中,没有自知之明,反而自以为是者不在少数。这样的人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反而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就如同两个人闹矛盾,都在彼此找对方的过错,都觉得自己有理,看对方不顺眼儿的地方多。这不正是老子说的“不知,知,病”吗?其结果呢?让闹矛盾者双方“两败俱伤”。
有一次,一位老师上一年级体育课,一个学生因为贪玩离开了班集体,在校园的一个地方独自玩耍,不小心摔伤了胳膊,鲜血直流,哭着来找老师。体育老师见状需要送医院缝针。当时还要继续组织学生上课,只好把受伤的学生交给班主任处理,谁知班主任拒不接受,理由是体育老师课堂发生的事,由体育老师负责处理。为此两人争吵不休。邻班的李老师看不过去了,一边给学校领导打电话,一边准备送学生去医院。得知此情,我急忙开车追上,把学生送往医院,并及时处理完了学生的伤口。等家长赶到时,见学校对孩子的伤口处理的及时,又听医生说无大碍。这才舒展了紧皱的眉头。
我从医院回来,听说两位互相推诿的老师刚才来过,说是找校长评理来了,于是我让年级长给她们两人捎话:“诸事不顺,反求诸己。”各自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出这样的安全事故?把争吵变成彼此担责任,结果会怎样?想好了再一个一个的过来接受“评理”。
其实都很明白,这是校长让她们反省自己的错误。应该说遇到这样的事,本来很好处理,结果以推诿扯皮告终,责任担当何在?爱心哪里去了?这不就是老子说的“不知,知,病”吗?因此两人“各打五十大板”,当年评先评优一票否决的。邻班李老师,因在关键时刻主动出来关心学生,评优理当优先。
关于教师之间的争吵,我们学校有明文规定:凡有老师之间发生口角,同事之间争吵,本人当年以及年级组集体评选先进一票否决。这样的连带制约,的确很起作用。
但是对于这样无责任感的老师,光“打板子”是下策,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若要让老师彻底开启责任意识,就需要解决老师的良知问题。为此,我们除了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培训以外,还需要给予老师具体的指导,让她们明白如何错了?怎样改进?并把出错作为他们成长的历练。
一天过后,体育老师、班主任各自找到我,这次不是让我评理,而是各自认错。当时我不说话,更不批评,只是听她们如何理解“诸事不顺,反求诸己。” 让她自己讲明白为什么会出这样的安全事故?问问自己,把争吵变成彼此担责任,结果会怎样?
结果如我所料,她们各自都找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找到了发生这一事故的原因,以及学生安全教育不到位,看护不好学生安全,将会产生什么样严重的后果。由于她们各自反观自己,并表示彼此向对方承认错误,最后握手言和。还主动要求给本年级组老师道歉,为自己给年级组带来的不良影响而忏悔。
其实这次事件,对全校教师也是一次警醒。打那以后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责任问题推诿扯皮现象。大家纷纷从内心里滋生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感。更重要的事,处理这件事让我也长了不少见识:遇到问题,“堵”毕竟不是办法,若要渠道畅通,要靠疏导才行。
而今有幸走进了《道德经》,找到了处理这件事的理论依据,那就是“柔软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吾不敢为主而为客”。我以老子教的方法处理两位老师之间的矛盾,她们口服心服,这才是老子的理论价值。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把所有的事当成事,才不至于有事。“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正因为她们把缺点当成缺点,以后才不会再有缺点,用孔子表扬颜回的话说:“不贰过”。这样,作为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不走偏,不反工,实现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才算是“没病”。
教育不能像冶铁,做的器具不好还可以回炉。也有人把教育学生比做乘坐高铁,上了车,就不可以再返回,因此只能以道而行“向前进”。教育之道就应该如孔子所言:“君子不器。”意思是说我们做教育的,不能按照一个模式育人,而应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在他们各自家庭学校里接受的是不同的教育,为此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教育。
做教育是这样需要走正道依规律而行,做其他行业也是如此。而且“没有病”的人,不论他处在哪一个层次,他做任何工作,只要懂得知行合一,懂得以道而行,都能够交出满意的答卷。“逝者如斯夫。”人生有限的时间为了不走弯路,那就要和于道。
其实和不和道,有时候不能只看表象,就像今天在群里看到了洪涛老师的肖像漫画。我看到的是老师的儒雅与学识,而一见惊鸿看到的是老师的一幅憨厚福相,是心相,是胸怀,是以德润身。不过这并不矛盾,只是角度不同。就像一则资料,因为看的角度不同,因此做出的判断就不一样。
一艘游轮遭遇海难,船上有对夫妻,好不容易来到救生艇前,艇上只剩一个位子,这时,男人把女人推向身后,自己跳上了救生艇。
女人站在渐沉的大船上,向男人喊出了一句话……
讲到这里,老师问学生:“你们猜,女人会喊出什么话?”
学生们群情激愤,都说:“我恨你、我瞎了眼!”
这时老师注意到有个学生一直没发言,就向他提问,这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女人会喊——照顾好我们的孩子!”
老师一惊,问:“你听过这个故事?”
学生摇头:“没有,但我母亲生病去世前,就是对我父亲这样说的!”
老师感慨道:“回答正确。”
轮船沉没了,男人回到家乡,独自带大女儿。
多年后,男人病故,女儿整理遗物时,发现了父亲的日记。
原来,父亲和母亲乘坐游轮时,母亲已患了绝症,关键时刻,父亲冲向了那唯一的生机,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是我不能。为了女儿,我只能让你一个人长眠在深深的海底。”
故事讲完,教室里沉默了,老师知道,学生们已经听懂了这个故事:世间的善与恶,有时错综复杂,难以分辨,所以凡事不要只看表面,不可轻易论断他人。
文中妻子患病,亦非“病”。但是她有自知之明,为了不拖累女儿,她只说了一句话“照顾好我们的孩子”把爱和责任交给了丈夫,因此说,她是“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如果反之,那才是“不知,知”,才是“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