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气不定神不闲,不读《金瓶梅》。(有哪位书友记得出处麻烦留言或者评论区告诉我)
早在大学期间获得一本繁体字线装本的《金瓶梅》,当时看后,可以说是口干舌燥,春心荡漾,欲火燎燃。不过,唯一留下印象的却是作者的名字,至今还琢磨不出来他为什么叫兰陵笑笑生。
有幸的是,时隔20年,友自香港带回一本《金瓶梅》书,重新阅读。看得我心惊肉跳、汗流浃背。读后觉得自己相当佩服作者将明代的社会乱象,用嫁接的手法,将《水浒传》的一个桥段演绎出来。第二次阅读似乎读出了因果报应的味道,特别这本书中,只有一首诗被重复了2次,仔细琢磨,查阅资料才明了兰陵笑笑生在算身后事。我想本书作者王少农先生也许也有这样的感悟吧?
《心经》,看过的有古代的鸠摩罗什版本、玄奘的版本、弘一法师的版本。猜想遇上此书也是缘分。
本书《我用《金瓶梅》解《心经》》,作者在前面的90%章节都是借题发挥,当然读者可以看出他对《圣经》、《道德经》、《茶经》;对老子、对庄子、对孔子、对弘一法师,对佛教经典、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掌握与理解。窃以为作者有深厚的底蕴,与无穷的想象力。
比如:【乡村地方有句谚语叫“菜子开花有疯狗”,意思是说油菜花开放的时候,狗就发情发疯发狂,往往见人就咬】,这里将人的春心荡漾类比狗的发情,挺有意思的。想起罗素所言,恋爱是让自己寂寥的心境因奋不顾身而心无旁骛。
本书各个章节金句不断,读者如果幻想着,没有读过《金瓶梅》而从中窥斑见豹的,估计会失望的。但放下这样预期,整本读起来还是收获满满。 比如作者提到唐朝王建的《调笑令宫词》:“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这首诗读起来郎朗上口,于是作者将玄奘的翻译也用诗词的意境来类比,“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我是第一次通过作者这样的类比,才有把佛经句子阅读与唐诗的阅读方式进行联接,这算一个大收获。
印象最深,也深有启发的是,作者对认命的解读道出两层意思:一是忍命,二是认清自己的命,二者缺一不可。是啊,很多人认为认命就是逆来顺受,却对逆来顺受理解不透。举个栗子:《孟子》里曰了这样一个金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认命,就是知道只有先苦心志、老筋骨、饿体肤、空身腹,还知道为什么不乱为,要忍性,乃至增长了技能或者其他别的,达到承大任的基础。有本书叫《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变为大师》,其实说的同一个事情的2面,《刻》说是方法论,《孟子》曰的是认识论。对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来讲,也可以反过来听,要是有人说他不认命,说什么我干嘛要苦、为什么我要劳、为什么只有我……基本上大任这个事情赶紧与他隔离开来。其实恋爱双方未尝不可也用这样的命题思考如何为自己择偶。
对本书真正切题就是后记,作者写道:【我佛多情,一部《心经》教会天下人相思,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封情书。原来,真空之恋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不会得到什么,也不会失去什么,无所谓干净不干净,她本来就是那样,只你要愿意,怎样都可以。】